1970年,梵二礼仪革新又将碧岳十一世的弥撒经文加以改编,如同主日一样有三套圣经选读,分别在甲乙丙三年轮流使用。
原来这位非裔神父是利用暑假的时间,飞到海滨小镇的堂区从事勤工俭学的,代理堂区主任主持堂区的假日接待和礼仪圣事,这是他第三次来该镇从事假日牧灵服务。看到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参与弥撒,令我非常惊喜!
从公元最初几个世纪起,就使用“Sýnodus”说明在各级(教区、省区或地区、宗主教区,以及普世教会)召开的教会会议,依照天主圣言和聆听圣神,一起对教义、礼仪、法典和牧灵的问题进行分辨。
在礼仪经文和教会文件的用字遣词方面,则要提升其包容性。执事和司铎培育执事「蒙召为天主子民服务,亲切关怀人们,接纳并聆听所有的人」。为此,大会向他们表示感谢。
为此在弥撒大祭中,先举行圣道礼仪,再举行圣体祭献。教会如此安排,因为她知道:没有天主的圣言,我们的信仰便无根据;没有圣体神粮,我们的信仰便是空泛的,理论的,无生命的。
1650年,卫匡国作为中国教区的特派员返回梵蒂冈,为中国礼仪辩护,返回欧洲的航程又花了四年时间。
第三条诫命“守瞻礼主日”指出了我们人,作为团体,和天主的来往之道,以及,享受天主的爱,在礼仪感恩中的生活。第三诫,既是我们天主儿女在现世生活的高峰,也是未来天上生活的预尝。
在祈祷中,在教会的礼仪中,我们就如“登上高山”,面对面地观看耶稣。在祈祷的“高山”上我们会认识到耶稣基督就是天主。祂不仅是我们基督徒的天主,而且是所有人的天主。
在我们每一次祈祷时,参与圣事礼仪时,特别在领受圣体圣事时,主耶稣一次次来到我们的生命中,聆听我们、欣赏我们、鼓励我们、宽恕我们、圣化我们。
这组大对经是教会的古老传统,是神圣礼仪中的瑰宝,实值得保存和发扬光大。这些对经被纳入弥撒礼仪中,用作十二月十七至廿三日的福音前短句,与晚祷圣母赞主曲的对经互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