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就是学习生活,希望开始一个新的生活。如果基督徒没有将信仰的知识落实引用到生活中,就不会得到信仰的实惠,也就是还没有信仰。
朴实的人们用自己简单的行为表达内心对天主的渴望,希望通过祈祷,再次使生命和天主相连。每个人都渴望祈祷;每个人也常常用不同的方式在祈祷。祈祷,就是“回家的路”。
主耶稣不仅希望我们认识天父的圣爱,成为“讲论圣爱的专家”,更渴望我们今天就开始成为享受祂圣爱的有福之人。然而,在一些偏差的解释中,他们认为人的生活,就是要通过现在的痛苦以换取将来的福乐。
2.社会正义中的十字架精神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在希望中得救》通谕中指出:“十字架要求教会成为社会的良心。”基督徒需以具体行动对抗不公,如维护生命权、倡导和平,使哥耳哥达的救恩光照现实中的“髑髅地”。
主耶稣不会用欺骗的方法扩充人数,也不希望门徒们随波逐流。祂要求自己的门徒要爱祂超过爱自己的父母亲友,以及超过爱自己本人的性命。
死亡后面还有希望吗?我们应该怎么样准备死亡呢?我们一起从三个方面默想今天的读经和瞻礼精神,(1)死亡是人生的总结,(2)绝处逢生,(3)准备死亡。1、死亡是人生的总结死亡,是一个人的必然结局。
教宗说:「不同角色的人都蒙召慷慨作出贡献,直到福音传遍各个角落,甚至传到极度仇视教会、远离教会的环境;传到偏远之地,传给各式各样的人,尤其传给最脆弱、最没有希望的人,特别是老人和病人。」
家庭如同整个人生,有喜悦和希望,也有辛劳和痛苦。 教宗继续表示:我们将设法深入探讨家庭神学及牧灵工作,将这项工作落实在现况中。
因此,他希望从现在起,每年至少聚会一次。
教宗明确表示:希望你们在今天,对于教会和世界而言,依然是关注所有穷人,关注所有物质、道德和精神贫穷的前哨,能按照福音的逻辑超越一切自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