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有哭泣,有欢乐,有软弱,却更多的是坚强因有主相伴。三十年,一段征程的结束,重整心情,继续新的开始,主恩满溢,再接再励。”王神父还以小诗一首与神父共勉。
我们人的软弱在于,名义上信仰天主,但实际生活中我们一般不听天主的教导,而只听自己的“聪明选择”,甚至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聆听并跟随大众的潮流。
在朝拜中,我们让耶稣「以祂的圣爱来治愈我们,改变我们,照亮我们的黑夜,在软弱时赐予力量,在磨难中恩赐勇气」。
荒野能“代表人的脆弱、软弱和贫乏,但如荆棘的情况一样,它能激起持续不断的生命:火焰”。
然而,他的软弱和力量令我们深受触动。梅瑟受天主的嘱托,把天主的法律传给以色列子民,但「他并未因此剪断他与子民紧密团结的关系,特别是在试探和罪恶的时刻」。梅瑟不曾忘记他的子民、忘记自己的根基。
哀恸的原因是死亡、疾病、精神上的磨难,以及罪和过错,这些只不过是脆弱、软弱和艰辛的每日生活。我们的生活有时因忘恩负义和不被了解而受到伤害和考验。”
巴顿神父阐明,「耶稣在约但河受洗时,不只是浸入了河水中,也浸入了我们的人性、我们的软弱、困境和苦难。祂是一位不认识罪的圣者,却浸入我们的罪,并把那造成我们无法活出天主儿女身份的一切,承担在自己的身上。
(路廿二31-32)教宗解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软弱的那一刻耶稣的爱并没有停止,而是变得更加强烈,我们是祂祈祷的中心。”
「世界渴求这美善的生命,但单凭一己之力给不了这生命;世界需要看到生命的见证,却不是从风云人物身上,而是从平凡人身上、从跟我们一样有限度和软弱的人却充满圣神力量的人身上看到。
教宗表示,“耶稣不会放弃,不会厌烦我们,祂不害怕我们的危机和软弱。祂总是回来:当门户都关着时,祂回来;在我们怀疑时,祂回来;当我们像多默那样,需要看见祂且近距离地触摸祂时,祂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