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发的困难挑战,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和法国的多位主教、神父和教友先后通过《信德》纸质媒体及网站公开撰文祝福中国举办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勇敢站出来支持中国,以祈福和公开声明与中国人民同行。
弹指一挥间,我与“信德”已结下了十余年的不解情缘。记得当初,父亲从百十里外的教区带来一张只有四开纸大小的“信德”,让我从中汲取知识和养分。
在此,我代表省天主教两会,在衷心祝贺“信德”越办越好的同时,一并感谢所有关心支持“信德”发展的朋友和恩人们。
在此,我代表省天主教两会,在衷心祝贺“信德”越办越好的同时,一并感谢所有关心支持“信德”发展的朋友和恩人们。
能参加第四期“信德之友”分享交流会,我真的感到非常高兴,去年我就参加过第三期“信德之友”的分享交流,每次来“信德”都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他特别注意到“信德”丛书及读物序言中认定的“信德为我们在昔日重要,为今日中国教会更重要”,“从而为增加巩固信德、维护真理、办好教会”而奋斗着,使读者“心中常有上主,时常充满喜乐”。
我认识“信德”是在2001年间,当时我在河南游历,在一位教友家第一次看到此报,感到非常惊讶。于是从惊讶到阅读,但并没有改变我的生活,也没有缔结我与“信德”亲密良缘。
例如,各地学习圣经,搞福传及各样的祈祷团体与活动的报导,藉“信德”能引导他们学习圣经。○浙江邹延元:我很喜欢“信德”,每月每年的“信德”我都保存的好好的,不缺一张,年终装订成册,作为我的传教资料之用。
堂区的会长,看我有点文化,给我的任务是每一个星期日要讲一段福音,或讲一段“信德”的文章,从此后(1998年),我接受了任务,每个星期日讲福音和“信德”。就这样,慢慢地充实了我的教会知识。
我的老师在教书期间,即1946-1947年,前后两次在法庭为南京大屠杀作证,一次在东京,一次在南京,但是他在课堂上从来没有向我们讲南京大屠杀。在我的印象中,老师不到50岁,但显得很苍老、很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