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教友家庭,当时是文革时期,村子里又只有我们一家是信天主教的,因此许多因信仰受别人为难的事情至今难忘;上学被同学戏弄,到生产队中做工受到欺负等等类似的事情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做一个教友不好
作为弟兄姐妹的家——教会有责任把众弟兄姐妹领到青草地上,可安歇的水边,牧养好,领导好他们,使每个基督徒都成为基督的精兵,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为主发光做盐……笔者以前听过一些基督徒做的见证,他们以前不信主,到外国去上学或打工
此次捐助的贫困家庭共有十户,其中尤为困难的有四户,他们是:第一户贫困家庭户主:刘计平.男.年龄:39岁.家庭概况:上有78岁的老父亲,下有二个儿子,一个13岁一个9岁,两个孩子均未上学。
杨云仙院长热情地迎了出来,因为现在是参与弥撒的时间,所以只有她和另一名老师在做晚饭,于是我们在厨房里攀谈起来——该孤儿院于1997年创办,今年已10年,现有14个孩子,最大的10岁,最小的十几天,其中有6个孩子已上学
我们找到大量的儿童既没有父母、又得不到援助,他们没有机会上学…………问:您在泰国传教28年,直到10年前才真正进入贫民窟生活…………答:过去我也知道泰国的这个现实,但没有勇气进入贫民窟,因为我害怕,也多少有点成见
小孩子上学早早就背熟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课本上千人糕的故事就是让他们小小心灵早早有尊重劳动、节约粮食的意识。在这方面,我们基督徒更是堪为典范。
1973年恢复高考,面向农村、工厂的优秀青年,由所在单位领导和干部推荐上学(工农兵学员)。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中,我这小学生有幸被推荐,又被湖南邮电学校录取。
那时候上学不像现在,一到放学,校门口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天气再恶劣也只能自己回家。记得有一年冬天,一个下雪的夜晚,那天天气出奇的冷,我走在放学的路上,一路瑟瑟发抖,更发愁怎么走上我们家的那条小路。
别人质问她有没有能力给孩子落户口,质问她能不能给孩子治病,将来能不能给孩子提供上学读书的机会,她不能回答,但她就是不放手。她说:如果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知道自己因为病,被妈妈遗弃了,她会怎么想?
前几天中午,我正在学校午休,朦胧中想起奶奶叫我上学的情景,突然急促的电话铃想起,传来了奶奶去世的噩耗,放下电话我疯狂地在宿舍里找奶奶的身影,可是一回想,这20年来我竟然没和奶奶留一张合影,庆幸的是,今年暑假回来看奶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