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礼仪之争:与文化观念相联系的经济因素
2013-10-31

明中叶以后,伴随着民间建祠之风的兴起,福建各大家族也积极筹措公产。有的家族经过数代人的经营,家族公产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

从佛教徒、新教徒到天主教徒与耶稣会司铎
2005-05-02

与他一起上任上智大学的副校长LindaGrove教授也对中国特别感兴趣,他们将尽力注意中国的需要,寻找机会与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比如,学生交流、学者交换、合办学术研讨会,积极推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

希望之光大事记
2004-12-03

3月27日希望之光办公室黄书玲修女在北京参加“爱知行”举办的民间艾滋病组织伦理培训班。

清明节:从清明节祭祖看宗教本土化及相互影响
2016-04-05

土生土长的道教和民间宗教信仰均接受传统上的四大祭祖节日。作为清明祭的主要载体,道教礼仪对祭祖扫墓礼仪的贡献最大。最早实现了中国化的佛教不但不反对清明节祭祖,而且还鼓励信徒清明节不要忘记为先人扫墓祭祖。

宁波美丽乡村教堂——余姚三七市圣堂
2016-07-15

教堂是由民间买来的三间二层楼房和一小园子组成,四周筑有围墙,总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教堂面朝正南方,在正堂外,有用木头支搭而成的钟架,架上挂着的钟据说还是赵保禄主教所赠送的。院子里还挖有一口水井。

炼灵月——墓地随想
2008-12-07

特别是在德国圣奥古斯定修院墓地、以及相邻的民间墓地,让我强烈的感受到和国内墓地的不同。

太行山下的“德肋撒”
2010-04-18

渐渐地,一个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大胆计划在她的心中酝酿:何不办一个民间救助站,专门收养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于是,2000年11月,张凤娥离开她生活了多年的修会,走上了一条异常艰难而又光荣的慈善事业之路。

神父不是“神甫”
2008-04-25

随后,最早见到“神甫”一词的地方是的《清末教案》》(五卷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中华书局,1996-2000)里,那是一些大臣在写给光绪帝的奏疏里用的词汇,意谓“神甫”是朝廷与民间的对立面

特稿:从旧约“逾越节”看中国“过年”文化
2014-01-30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关于清明基督徒祭祖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及回应
2017-04-04

对于一些更加具有民间宗教色彩的丧葬仪式,例如摔碗、扔铜钱、打幡等,绝大部分(84%)的人并没有参与;4%的人出于不得己而参与,但感到心灵不平安,9%的人会设法躲避;约5%-6%的人参与并感到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