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透过这两个人物解释救恩奥迹中慈悲与贫穷的深刻关系。教宗说:拉匝禄很好地代表了各世代穷人的无声哭泣和一个巨大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世界的对立面。这样的世界漠视拉匝禄,既不考虑上主,也不顾及祂的法律。
学习期间,与会者聆听了南方周末记者朱又可和深圳特区报王樽两位资深编辑有关人物专访和电影中的宗教主题的精彩讲座。
教宗表示,若翰是指明那位永恒者的临时人物,这永恒者就是耶稣。若翰的伟大就在於此。民众和法学士每一次询问他是不是默西亚时,他都明确回答说:我不是!若翰的见证是临时性的,却很坚定、有力。
教宗方济各谈到《圣经》中一位有点不寻常的人物——约纳。约纳先知试图逃避天主的召叫,不愿为天主的拯救计划服务。教宗方济各称约纳是一位走出去的先知,也是一位逃跑的先知。
与会者包括三个一神宗教的重要人物,以及地缘政治专家和具有对话经验的见证者。圣地守护人巴顿(FrancescoPatton)神父7月18日向本台讲述这论坛的重要性。
比如一些基督徒公众人物就可以让他的粉丝有机会听到基督信仰的观念。但绝大多数的基督徒是默默无闻的,他们的影响力可能只有自己的家人与朋友们,甚至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地信赖耶稣。
他们中的首要人物是萨瓦德尔团体的卡萨尔斯(MateoCasalsMas)神父。1936年7月爆发革命,修会和圣堂都被放火焚烧,会士们因此分散到信友家里,但这未能使他们免於凶恶。
11月7日和8日的会议着重聚焦于如何界定印度尼西亚教会在赋予世界尊严中的重要和突出之存在,包括天主教社区以外人物的贡献(见题图照片1)。
他从当天选读的《路加福音》汲取灵感,省思了福音比喻的六个人物(十25-37)。福音中有一个法学士试探耶稣说:谁是我的近人?耶稣便给他列举了强盗、伤患、司祭、肋未人、撒玛黎雅人和客店主人的作为。
他评论了当天《马尔谷福音》中描述了两种对立的人物:经师和寡妇。后者虽然贫穷却奉献她所拥有的一切(谷十二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