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降生成人,与人同在,并经历人生最艰困的处境。他没有取消痛苦,而是受苦直到死在十字架上;从十字架上死而复活的天主子揭示了他的爱如何深入人心的最深处,为赋予人希望。
不论是招待他人,还是接受款待,只要心中有耶稣,人与人的关系会更为密切。
他期望,来到田园的人士除享受耕作的乐趣外,亦能反思大自然与人的连系。(咏)
他说,即使信徒认识很多教理,但最重要的是能够与人建立真诚的关系。他鼓励信徒反思并深化自己与天主圣三、以及他人的关系。他亦期望有更多人因被爱而进化,继而启发爱心,爱护更多有需要的儿童。
汤枢机强调,即使信徒认识很多教理,但最重要的是能够与人建立真诚的关系。他鼓励信徒反思并深化自己与天主圣三、以及他人的关系。期望有更多人因被爱而进化继而启发爱心,爱护更多有需要的儿童。
(得前5:16-18)感恩喜乐的生活不仅取决于信仰,也与人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与耶稣关系密切的人,必然有喜乐也有感恩,但也有很多人没有信仰却也有着感恩喜乐的生活,这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心态。
部分人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做法,这样教友们会觉得自己与主祭没有距离感,弥撒就好像在享受宗教生活的共融,主教不再是高高在上,令人见而生畏;但另一部分则认为这做法令人感觉不到弥撒的神圣性,弥撒成了我们人与人相聚的机会
我们福传,引人进教,与人分享,需要摆事实,讲道理。假设宣讲反复就那么几句:恭敬天主,救灵魂,信教就是好!如此能说服人吗?老师还不如学生知识广泛,岂不悲哉!
圣事不仅是一些外在的仪式,而是生活的记号,是天主以人的方式与人接触、交往的具体表现,是人透过信德与天主亲近、结合,获得圣宠的有效方式。因此可以说,圣事是生活,不应当把圣事当作“物”来处理。
这是一种能为他人腾出空间,与人同甘共苦的爱,信实及常常宽恕的爱。因此,慈悲总是包含宽恕,它不是一个抽象思想,而是具体行动。整部福音的纲要正是天主乐於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