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仪式自1955年圣周礼仪的改革,便可在逾越节三日庆典开始时的黄昏弥撒中举行。按若望福音所示,濯足礼具有双重意义:即仿效基督在晚餐厅为宗徒们洗脚,藉此服务行动表达自我奉献。
有声有色,曦特别喜欢圣经中雅各伯的儿子若瑟不计前嫌接纳宽容曾经伤害自己的哥哥们;还有梅瑟带领以色列子民出埃及、过红海、走旷野,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特别是小耶稣十二龄随同父母前往耶路撒冷过逾越节
教宗对聚集在伯多禄广场上的两万名朝圣者说:今天的福音(参见若望福音12:20-33)讲述了耶稣生命最后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情,事发现场就在耶路撒冷,耶稣参加犹太人的逾越节。
耶稣十二岁时,你们一家三口同赴耶路撒冷参加逾越节。回家途中不见小耶稣的踪影,这又使你与圣母心急如焚。见到耶稣在圣殿与经师们谈经论道,你没有责斥,没有埋怨,又是默默无语。
由于家人不堪负重,常常怨声载道,而我是信主的又不能自毁,可要生存又面临种种无法逾越的困苦,我该怎么办?后在神父的开导下,我明白了天主是如此的爱我,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召叫了我,让我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复活节守夜的标记令人印象深刻:以13种语言举行23台弥撒,将在圣周六上午5点30分庆祝应该在晚上举行的逾越庆典!随着圣枝的游行进展,数百名信徒在她之前坐在精心订购的塑料椅子上。
教宗由此解释人的盼望与基督徒望德的差别:人的盼望是指「我们汲汲营营于寻求安全感、回报和进步,在心愿实现时几乎觉得自己将永垂不朽,因为我们是以自我为参照点」;相反地,基督徒的望德教人明白,因著「逾越奥迹,
教宗说,“伯多禄经历了逾越,上主使他摆脱了禁锢”。同样,保禄宗徒也体验了基督使他获得的自由。他被奴役的状况“更为沉重”,那是他的“自我”、“固执于传统和疯狂迫害基督徒的宗教热忱”。
至于“向希望说是”,教宗指出,那是在基督内的希望:“因着祂,每一个坟墓都会变成摇篮,每一座加尔瓦略山都会变成逾越的花园。因着耶稣,希望生而复生:为那些遭了罪的人如此,甚至为那些犯了罪的人也是如此。”
次日,神父修女和百余名信徒在潘世胜神父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共同前往为义而流血致命的张维和(雅各伯)神父的墓前,完成了一次很有意义的逾越之旅,在圣人的坟墓前,大家静心聆听了张神父的简历和事迹,张雅各伯神父为了信仰受尽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