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像耶稣基督那样,把他的痛苦和受难展现在人们眼前,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我斗胆质疑这一解释。教宗不是展现型人物,不是演员,没有作秀。圣者的一生,就是从形体走向精神,从芜杂走向单纯,从表现走向率真。
所以,凡是希望成为「主的门徒」的人,要妥善准备即使必须受难与殉道,为主舍弃自己的性命,让善与爱及和平,在这个世界中胜利凯旋。教宗本笃十六世表示:「基督徒绝不要向变成狼群中之狼的诱惑屈服。
耶稣告诉祂的门徒们,祂在复活之前必须先受难、被处死。教宗说,耶稣说这话是愿意让祂的门徒们了解,祂是受苦受难的默西亚,上主的仆人默西亚,而不是有无限权力的政治解放者。
5.耶稣在受难前这样祈祷:父啊!你如果愿意,请给我免去这杯吧!但不要随我的意愿,惟照你的意愿成就吧!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天主赐下的苦杯。面对苦难,拒绝是人性的本能,接受是灵性的顺服。
耶稣基督在他33年的人生中,在圣神力量的感召下,通过生活化的言语、行为、事迹,及最后的受难牺牲,以自己的生命,而获得了圣子的地位。为人类的人格力量、精神力量提供了榜样。
基督在受难前启示了我们获得生命之光的有效方法,他说:“孩子们!我同你们在一起的时候不多了;以后你们要寻找我,就如我曾向犹太人说过: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去;现在我也给你们说。
在为病人傅油,司铎为病人祈祷时,整个教会都向受难而胜利的基督为病者求托,求基督抚慰救助他们(参阅雅:五,14-16),并且劝导他们和基督的苦难圣死甘心合作(参阅罗十八,17:一,24;弗後:二,11-12
耶稣忧苦之极,求天父免去这受难的苦杯,但祂的祈祷充满对天父的信赖,毫无保留地信靠父的旨意。耶稣说:但不要照我,而要照祢所愿意的(玛廿六39)。祈祷的内容转移到了次要的地位,最最重要的是与天父建立关系。
指出他们每一个团体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个中有着伟大的见证与受难的时刻,也给我们揭示了那个泱泱大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教宗最後表明,基督徒合一祈祷是参与耶稣的祈祷,祂在受难前祈求天父愿众人都合而为一!(若十七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