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的《福建州天主堂碑记》也有如下记载:“……瞻礼之日,则辍常业,听掌教神父弥撒讲道,为不忘救世之恩,盖其虔哉。……顺治十二年乙未夏五月望日立石。”
第二件事:曾记得1989年的一个暑期,兰神父带着我们这些准备进修院的青年们,冒着酷暑,骑着单车,去周至教区昝家堂区,为求一位教友老先生的墨宝,让他书写“天主堂”三个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天津大部分高等学校南迁,一些留津的知名学者,如土木工程专家高镜莹、林镜瀛、谭真,建筑学专家沈理源、阎子亨,物理学专家马沣,地理学专家侯仁之,语言学家朱星等都应聘到该校任教,成为华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学校之一
世纪是白人主导基督教的最后一个世纪,还是宣称基督教已与西方脱钩而成为后西方宗教或多中心宗教,甚至已出现一个后宗教的西方,仍为时尚早,全球基督教的神学、机构和经济资源的重心仍在全球北部,而基督教人口重心的南移并未打破基督宗教的西方模板
半个月之后,本堂徐宝健神父得知此事,于是把照顾老人的任务分派给了南小征、林庄、留村、卢庄、尹村、天宫和议论卜7个堂口的善会成员,轮流照顾,每个村照顾一天。
同行的还有日本枢密院议长秘书官古谷久纲、宫内大臣秘书官森泰二郎、医师小山善、贵族院议员室田义文、南满铁道会社理事中村是公、田中清次郎、关东都督府参事官大内丑之助等数十人。
1912年,英敛之离开《大公报》,隐居于北京香山静宜园,专心钻研天主教教义,成为天主教在北方的领袖,当时与南方的马良(马相伯)并称为“南马北英”。
在教区的支持下,坐落在后南峪村的百年教堂重新回到教会,并且还进行了修缮。在这里特别感谢豆腐庄的教友,不辞辛苦前来和顺为修缮老堂尽心尽力。这个时期和顺教友的信仰热情也空前高涨。
(子衿)江西教区阳春3月,春光无限好,23日江西教区全体神父相聚在鹰潭总铎区天主堂,与主教李稣光共祭祝圣圣油弥撒。
日军强占了永平主教府,刘世杰主教也被日军掳走关押在潍县集中营,苏百勤与修士们遭到了日军的拘禁,性命一度处于生死边缘,他与众修士们在全心依赖天主的祈祷中度过了劫难,随后小修院与教区公署被迫迁往了唐山乔屯天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