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人群意味着触摸近人身上的基督骨肉」,诚如《玛窦福音》第廿五章所言:「我饿了,你们给我吃的」。
岂不是要人将食粮分给饥饿的人,将无地自容的贫穷人领到自己的屋里,见到赤身露体的人给他衣穿,不要避开你的骨肉吗?』让我们思索这段经文,在心中反省我们是如何守斋、祈祷和施舍的?
像你这样,一声不吭地做好事,却一辈子被人称为吝啬鬼……想不通也好,不理解也罢,儿子总归是母亲的骨肉。
教宗提醒说,这是因为,如果把福音当作“自上而下的教义,不进入这日常生活的骨肉中,就会成为一种美好的理论,有时将之作为道德义务而生活出来”。
缩短距离、弯下腰在子民中触摸基督苦难的骨肉。“我们时代的男女多么需要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不是在阳台上授课,而是基于必会实现的希望,走上街头,与人分担每日生活的辛劳!”
他们呼吁中东和平,要求敌视骨肉弟兄的人放下武器,维护以宗教自由为首的人权,要求欧洲不要只从事经济方面的合作,也要以坚固的文化基础、伦理道德、以及宗教信仰为发展依据等等。
教宗说,这些人都是被钉十字架基督的兄弟姐妹,祂骨肉上的受伤肢体。他们口渴!然而,他们也像耶稣一样,得到的常是人们拒绝的苦醋。
(参阅:出卅二32)牧者绝不出卖自己的子民来谋取飞黄腾达,而是为自己的子民代祷、为自己的骨肉和历史代祷。
耶稣的博爱精神就是要让我们跨越所有不正常、不完美、毛病百出的爱,常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心态,视身边每一位皆是同胞手足骨肉,皆是天父的子女,他自己的兄弟姊妹,不断扩大心胸容量,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喜乐来自与基督的相遇,在於透过个人和团体的祈祷生活、每日聆听圣言,要求我们接触兄弟姐妹、快乐地度团体生活,以及接纳人性脆弱和在穷人身上拥抱基督的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