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点40分,弥撒圣祭在中山堂举行,由徐麒方神父主祭,周伯泉神父共祭。圣堂内虽然拥挤,但在基督的爱内,相互照顾,气氛温馨融洽。
我们在弥撒中聚在一起,共同祈祷和敬拜天主,我们在内心便满全了与他人共融的精神需求。这些教友也许我们并不都认识,却会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有助于我们按福音的精神去生活。
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像耶稣那样的祈祷,因为他的生活、行动、存在就是在一种与圣父和圣神的共融的状态中。
因此,结束放逐生活返回祖国,是一种重回到信仰、重新信赖天主、与天主共融的美妙经验;这也是一种‘改变命运’,需要心灵的归依、宽恕、重新寻到与天主的友谊。
2011年10月20日,中国宗教学会与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于泰山脚下共同举办泰山综观: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发表了《泰山共识》,认为包括基督宗教在内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协和、共融的各大宗教
26日晚上,100余人参与了泰泽共融祈祷,并在祈祷中奉献善款3500.00元;次日早晨,主教协同十一位神父为4.20雅安芦山地震中罹难的同胞及抗震救灾英雄献上追思弥撒,并在8:02,所有人员集合在修院的若瑟广场
在这里我愿献上我的生命,效法我会先烈的榜样,发挥盐与光的作用,使我能与他人共融,渗透于所有的人群中,使人对福音感到津津有味。使我又像一支蜡烛,能照亮别人认识真理而不惜毁灭自己。
两个人从甜蜜的对视,到共同奏响生活的乐章;从浪漫的风花雪月,到实际的柴米油盐,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彼此成长与合一的开端,应该以爱做基础和出发点来处理家庭经济、教育等事务,给孩子一个共融和睦的氛围,成为其他家庭的榜样和激励
这种关系包括了认识、爱、友谊和共融的性质。这份和他的关系对人性而言是必要的。这份关系越是生活出来,加以深化和丰富起来的话,那么人就越能实现他的真正人格。让我们以亚巴郎为例子。
教宗继续说:家庭也是整体生态的主角,因为家体是社会的主体,其中包含着地球人类文明的两大基本原则:共融原则和繁衍原则。教宗最後表示,美国在上个世纪获得了经济和技术的长足发展,但并没有否认自身的宗教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