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实践爱德,不是我们要“做什么”,而是我们“是谁”,以及将“什么带给人”。爱在点滴中,喜从小处来。
在死亡面前,我们能带走什么呢?在死亡面前,谁还会有“第二次”机会选择呢?当然,许多人都知道死亡的可怕,人在死亡前的无奈,然而,为什么人们依然我行我素,依然作恶犯罪呢?
面对主耶稣的询问:“你们找什么?”门徒们说出自己内心最大的渴望:“师父,你住在哪里?”他们没有肤浅地寻找自己的荣华富贵,没有寻找自己家族的丰功伟业,却“渴望和主耶稣住在一起”。
我了解到这点后,特意接近她,问她有什么喜欢的电影能否陪我一起去。当然这不可能一次成功的,经过数次努力,我终于成功了。带她看电影,带她吃夜宵,帮她走出困境。让她知道,人必须靠自己,怎么样靠自己呢?
我自己到主耶稣这里寻找什么呢?我是主的“门徒”?还只是“跟随者”?
这不是因为以色列人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天主的纯粹的爱与拣选。又如圣若望宗徒,他被耶稣称为“所爱的门徒”,常常伏在耶稣胸前(若13:23)。
主耶稣提醒他:“法律上记载了什么?你是怎样读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教导”与“解读”的张力。许多时候,我们读圣经都是“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而忽视了圣经本身要引导我们的中心,甚至删除自己不喜欢的内容。
同样的,在教会团体中,我们尊敬主教和神父,尊敬修士和修女,也要尊敬每一位基督徒,无论他们做什么工作,穿什么衣服,给团体奉献了多少……每一个人都在分担着主耶稣同一使命的不同工作。
他提倡“无为而治”,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尊重万物本性,不妄加干涉,以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的自然和谐状态。
问9:每三年一次的“地方储藏”十分之一有什么特殊意义?答:这是为照顾在地的肋未人、外方人、孤儿寡妇等弱势群体。天主是怜悯的主,他要祂的百姓不只是敬祂,也要爱人、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