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主教与廿名神父带领队伍,途经教友村的街道,直至圣殿。第二天大会的高峰,放在圣母岩前举行的圣时朝拜。数以千计人士在圣体前祈祷默想,献上歌咏,并祈求和平与合一。
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我们教友所处的生活环境、条件不同,在传教的事情上,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个近计划远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才为妥当。
我出生在一个老奉教的家庭,小的时候,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我们,再加上我们村教友少也没有堂。就这样,信仰有些荒废了。有时和大人们在一起念经,人跪在那,可心却不知早飞向何方了,至于念的什么呢?唉!
当时,我感到很屈辱,回家告诉母亲,母亲总是说:“别理他们,天主知道我们在这个村受的凌辱,他会赏报我们的……”母亲常说:“天主赏给我的子女,我一个也不能丢。”
某个村曾有过教堂,但是目前仅有几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尚保持信仰,他们的儿辈信仰意识已很淡泊,其孙辈则几乎与教外人无异。教堂也因早已无人问津被拆除了。此情此景,实在令人悲痛惋惜。
1924年4月22日生于太原北城区西涧河村一个热心教友家庭;从小立志修道,1935年回应天主的召叫入太原备修院学习;后顺利升入小修院,大修院,1948年转入汉口两湖总修院;1949年转入澳门若瑟修院;1950
一天,公安局派人来我们村调查我父亲的情况,当村干部告诉他们我父亲已去世的时候,他们却说:“这人真是会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002年冬,我们教区学习圣经活动非常活跃,我们村有几个热心教友也去参加了圣经培训班,他们回来之后在堂口中组织了分享圣经活动。想不到这就是天主召我回头的机会。
2002年冬,我们教区学习圣经活动非常活跃,我们村有几个热心教友也去参加了圣经培训班,他们回来之后在堂口中组织了分享圣经活动。想不到这就是天主召我回头的机会。
龙田村有无家可归男孤老八名,村委会曾要求郑主教设法收容,郑主教遂于1997年12月兴建天主教仁爱安老院小楼,一供办公,称师谦楼;一供住宿,是玫瑰山庄的附属机构,收容对象为60岁以上的孤老,不分性别、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