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因此抨击教宗不关怀发生在以色列、针对犹太人的事件。
第二个原则是:不愿叫无信仰的人获致真正的信仰,便不可能是有信仰的教友。有信仰的教友,一定知道基督愿叫一切人都藉他在世建立的教会而获得救恩,他并且知道,所有世人的永福,均唯那个信仰是赖。
农村的教友大都不富裕且又没有文化(尤其是妇女),家庭圣教气氛不浓,甚至可以说是缺乏。通过下会,发现短缺者可予以补救,把祝圣过的圣牌挂在他们胸前,把祝圣过的圣像贴在他们家的墙上,这是个纪念,又是个关爱。
尼采发现了这一点,并在他的书《反基督》中指出:“他不抵抗,也不要求自己的权利,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为防止伤害他的事发生,他反而促成了它们的发生……对那些难为他的人,他与他们一同并且在他们内祈求、受苦、爱。
曾记得我岳母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常说你们孝敬我,孝敬我,连我最起码的要求,要你们进教,到堂里多去听听圣言都达不到,你们的孝敬是打了折扣的,如果你们不进教,我死也不眠目。”
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
三月廿八日,谢总主教曾指示停止所有教理班及儿童礼仪活动,并劝喻教友在弥撒诵念《天主经》和互祝平安礼时不要握手以及不要用口领圣体,又促请受感染的人不要参加弥撒。
不幸死亡的,大多是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他们为了不丧失微薄的收入,顶着酷暑,在烈日下继续劳动。许多人纷纷逃到印度教、佛教庙宇和基督信仰圣堂里。
它是无止境的宁静、幸福还是无止境的不安和苦痛?人生这片段的闪光,一代一代的人都照耀过生活。我的这片闪光,还微弱地点着现在我还等待什么?我在想为死去的人,祝福他健康长寿已没用了。为他有用的,只是祈祷。
你就是那心灵的没药,你牺牲自己的意志就是不流血的致命;贞洁啊!你就是那爱情的乳香,你的芬芳飘上云霄弥漫天庭!珍贵的礼物啊!你理应放在宝匣里献给圣婴,这宝匣就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