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正义中的十字架精神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在希望中得救》通谕中指出:“十字架要求教会成为社会的良心。”基督徒需以具体行动对抗不公,如维护生命权、倡导和平,使哥耳哥达的救恩光照现实中的“髑髅地”。
教宗本笃十六世曾说:司铎是向世界讲述天主、把世界带给天主的人,但同时,司铎是勇于牺牲的引路人,司铎无法过隐退独处的日子,而是浸在此世的苦难中。
为了克服冷漠,以及我们的自负──认为一切都可以只靠自己,我邀请每一位,趁着四旬期的来临,响应教宗本笃十六世所说的心灵的陶成(参:《天主是爱》31)。一颗慈悲的心,并不表示是一颗脆弱的心。
可敬教宗本笃十六世钦定2012年10月11日-2013年11月24日(普世君王节)为信德年,率普世教会积极向信德努力;并纪念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召开50周年(1962年10月11日-2012年10月11
(玛十三43)2.我们行善不要厌倦基督的复活,以永生的「极大希望」在我们的时代种下救恩的种子,使得人在现世也充满了期盼(参阅:本笃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3、7)。
教宗本笃十六世提醒我们:“我们不能把我们在圣体圣事中庆祝的爱自我保留。其本质是要求传达给所有人。世界所需要的是天主的爱,是与基督会晤并相信祂。
新任耶稣会总会长倪胜民(AdolfoNicolas;原译倪笃孚)神父,于一月十九日在该修会的第卅五届全体大会中当选,接替早前获教宗本笃十六世接纳呈辞的七十九岁高文伯(Peter-HansKolvenbach
“若是没有每天忠实地祈祷,我们的行动便是空泛的,失去了深刻的灵魂,变成仅仅是行动主义”(教宗本笃十六世,教理讲授,2012年4月25日)。
据教会证实,教宗比约六世(PiusVI,1775-1799)权威性地认可这敬礼(驳斥了杨森主义者的反对)。1856年,比约九世(PiusIX,1846-1878)把庆节推广至普世教会。
据教会证实,教宗比约六世(PiusVI,1775-1799)权威性地认可这敬礼(驳斥了杨森主义者的反对)。1856年,比约九世(PiusIX,1846-1878)把庆节推广至普世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