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尔斯曾说,信仰是人类历史的大纲。构建信仰的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对真理的坚信;二是对价值的认同;三是感情的融入。所以说,信仰就是贯穿在人们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
1.一个迫切的召叫历史让我们看到,有多少年轻人,因着他们慷慨的自我献上和藉由传报福音,为天主的国度,以及对世界的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
今天教宗的公开接见是在梵蒂冈保禄六世大厅举行的。大概有一万多名朝圣者参加上述的接见。教宗谈到了他在韩国的牧灵访问,『这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建立在殉道烈士们的见证以及传教士们所精心保护的教会中。
教宗5月2日说,我们的祈祷必须由聆听天主的圣言而得到滋养,与耶稣和他的教会的共融,正如斯德望在宣判他死刑者面前所表现的勇敢,明确见证了在天主的圣言内不断重复研读基督事件所结的祈祷的果实。
但应该注意的是,祈祷并不是完成我们自己的意愿而是天主的意愿。我们应随时接受天主的意愿,有时是充满奥秘的。因为,为了我们的救恩,有时似乎并不符合我们自己的意愿。
巴莱斯特里纳的主教多梅尼科•西加里尼向本台表示:答:我认为这篇讲话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告诉我们基督信徒从相信复活的耶稣这一深厚的经验出发在世界面前所处的位置,特别是加深理性的能力,它增进我们的信仰
教宗表示,这个神学小组的工作是一种交流,旨在“了解存在于我们传统内的不一致因素不仅不助长对立,反而能成为表达共同的宗徒信仰的正当时机”。
他举出《圣经》中撒辣的例子,撒拉是一位年长的妇女,她与亚巴郎一同获得上主的祝福,天主预许他们的子孙将如海里的沙粒一样繁多。最初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年后她生下了儿子依撒格。
教宗指出,圣咏第22篇是一则悲伤感人的祈祷,将我们带到耶稣的十字架前,让祂的苦难在我们眼前重现,分享祂复活的丰厚喜悦。 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麽舍弃了我?你又为什麽远离我的恳求,和我的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