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4月6日在接见方济各传教中心成员时,强调了这位圣人芳表的现实意义。
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以利玛窦、罗明坚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中开创了“文化适应”政策并将之付诸于实践,中国天主教会得以发展。
我们应该发动广大教友参与传教,用各种方式传教,让基督在世界和人们的心中为王。
据台北总主教区《天主教周报》报道,一月二十六日,台北总教区教友传教协进会特别在主教公署举办了台北传协信德年研习营,神长教友约九十人参加研习活动。
学生透过盐田梓的学习活动,学习天主教在香港的发展,了解传教士为了让更多人认识「真理」而来港传教的辛酸,为了捍卫「义德」在盐田梓所作出的贡献;计划亦会教授学生人文及科学上的知识,了解当中的文化承传、可持续发展
利玛窦神父是马切拉塔地方的人,16世纪末到中国传教,与同时代皈依基督信仰的其他中国杰出人物为福音本地化开辟了一条卓越的道路。教宗在接见活动中,向这位伟大传教士的同乡们发表了一篇讲话。
他提到再过几个星期将要召开以家庭为题的世界主教会议,为使教会更加深入关注及省思有关家庭的现实。家庭是社会和教会的基本细胞,在当前艰难的文化背景下受到威胁。
问:为什么在传教、宣扬福音时要加入此项活动呢? 答:它们是不可分开的,因为耶稣所经之处,凡有饥饿的人群,在给予他们饱食前,绝不使他们离开。
他关注新福传,推动平信徒的传教使命,也关注大公合一工作,推动德国主教与俄罗斯正教会的神学交谈、天主教与信义宗的合一关系;以及参与援助发展中地区的工作。
这让世界得以进入古巴,更认识古巴的现实。人们也在期待政治的改变:政治架构,特别是法律必须有所改变。已经改变的事物包括公职人员的任用限制。人们正在期待更多的改变,因为社会不能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