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也勉励与会者意识到神圣礼仪是活的宝藏,它不能被简化为口味、食谱和潮流,却要以顺从的态度予以接纳,并以爱发扬光大。教宗说:礼仪不属于‘自制的领域’,而是教会共融的彰显。
这种不屑一顾的态度为我们也很重要,教宗在那次的公开接见活动中说:“事实上,这种反对的态度让我们看到,在犹太人的期待中,默西亚不会出自像纳匝肋那样毫无名气的村庄。
教宗在弥撒讲道中以这个比喻为核心,阐述了天父的慈悲和长子不接纳慈悲的态度。他说,这个父亲看到日夜期盼的小儿子返回家里,便兴奋地跑上前去亲吻他,同时不忘邀请他的长子与他一起参加欢宴。
她在祈祷中寻求天主的旨意,在生活中以信德的态度选择用天主的心态和方法待人处世。她是平凡的人,她是常常选择和天主在一起的人。
每当穷追猛打的态度出现时,不要怀疑,必有魔鬼的临在」。教宗不仅提到魔鬼对耶稣的追杀,更想起基督徒遭受的迫害:魔鬼想方设法诱使基督徒判教、远离天主。
你们绝不可停止展现这开放的态度,绝不可向内心渴望得到接纳的人封闭这道门。你们应知道,是上主藉着那个穷人的形像呼唤你,为使众人一起坐在祂的宴席上。我给你们留下一个需要思索的问题:在我的生活中穷人在哪里?
教宗叮嘱众人「当心严苛态度,因为每个严苛态度背后都藏有丑陋的事,没有天主圣神。因此,《迦拉达书》将有助于我们不听信这些使得我们在灵修生活中走回头路的提议,并且将协助我们在耶稣逾越的圣召内向前迈进」。
因此,“承认世界是相互连接的,这意味著不仅应了解我们行动的有害后果,也应识别出必须采取的态度和解决门径,以开放的目光看待相互依存和分享”。
最近我读到上海光启社姚景星神父在神学研究小组成立十周年庆祝会上的发言,谈到金鲁贤主教在《信》一书的前言中指出:“目前我们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发明日新月异,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对宗教真理,大多抱怀疑的态度
教宗在人的这两种态度之间划出一道分界线,而这道分界线取自一千七百年前巴勒斯坦的西泽勒雅的主教欧瑟伯对人的两种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