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的《圣马尔谷福音》记载,耶稣治好了许多在身体、心理和精神上患病的人。教宗从福音谈起,讲解了疾病的意义和价值。
我不知道他们在得知自己患病时是什么心情;更不知道他们在看着自己的身体一天天溃烂残缺时想的是什么,甚至不知道他们在来到这个地方时看到的未来是什么。
最後,教宗在问候朝圣信友时,勉励大家在四旬期内致力於建设一个人性化的社会,其中有接纳每个人的空间,特别在人年老、患病、贫困和脆弱的时刻。
教宗答道:和平首先是没有战争,其次也应该有喜悦,众人和睦共处,每天都向正义迈进,为使世界上不再有饥饿的儿童,不再有无法获得医疗救助的患病儿童。做这一切,就是在缔造和平。
在世界许多地区那些营养不良和患病的孩子们或那些一无所有的孩子们,他们即使在简陋的学校里,眼睛也闪烁着光芒,自豪地出示他们的铅笔和笔记本,或爱慕地望着他们的老师。孩子们确实知道人不单靠饼生活!
这个认知在几个时候迸发成为可见﹑可触及的,在他患病的时期,在他去世和葬礼的时候,最后是直接高呼着「立即宣圣」。这个信念持续地存在普世教会内。
公元612年,他中途患病无法前行,于是留在当地隐修。加卢斯搭建的几间简陋小屋成为圣加仑修道院的雏形。公元9世纪起,加卢斯的传承人在小屋原址兴建学校和图书馆,圣加仑得以成为欧洲文化和宗教中心之一。
有关救助的方法,耶稣也说得非常明显:我饿时,你们给我吃;我口渴时,你们给我喝;我出门时,你们接待我;我赤身裸体时,你们给我衣穿;我患病时,你们照顾我;我坐牢时,你们来探望我(玛25:35-36)。
我们无权简单地说:‘这些人并非附魔;只是精神上患病’。这是不对的!魔鬼在圣经第一篇就存在,而且圣经也是以魔鬼的存在和天主战胜魔鬼来结束的。因此,我们不能太天真。
饥寒常牵挂,患病最心慌。委屈对娘诉,难处爹来扛。望子成飞龙,盼女变凤凰。家中做栋梁,再痛不开腔。岁月如穿梭,二老染白霜。心力已憔悴,从未求索偿。年高无他求,仍盼子女壮。鞠躬全尽瘁,春蚕吐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