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礼仪与当地文化的适应,教会包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特性,礼仪借鉴不同的文化传统来传递基督的普世性,教会的庆节如复活节源自犹太人的逾越节,主显节源自埃及人的尼罗河神的生日,圣诞节源自罗马人的无敌太阳神节
(若一4:20)因此,修士只有建立相互友爱、相互包容、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彼此关系,才能延伸到与外界所有人的关系。同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倡导友善。
反之,多神论包括许多神,就是包容的嘛!但这是似是而非的说法。为什么?这话有一个基本的误解和逻辑错误。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常言道: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所以,我们要感恩母亲,报谢母亲。
小时候,父亲闲暇时间经常教我们经言要理,讲教会哲理故事,唱拉丁弥撒,叫我们恭敬天主守教会规诫,要我们吃亏忍耐、担待包容、财帛公道、爱人不记仇、勤奋努力、守主日瞻礼……总之要让我们做一个好教友
为让她学会包容,神父给她的补赎经是为最能惹她生气的学生念一段经文。她说:这样真的有效果。直到现在,她仍然坚持着。虽然备修院的条件比较艰苦,但娇娇和冬梅依然过得很开心,娇娇在学习弹琴,冬梅在学习架子鼓。
对于别人的缺点,我们要以基督的爱和宽恕精神,理解包容,就像别人也宽容接纳我们的毛病缺失一样。
来到大陆的第一天,看到首都的高楼大厦比比皆是,沿途不少巨型广告标示「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北京精神,但没想到随意问当地市民甚么是北京精神时,他们却答不出来。
我们需要克服过度的教权主义,真正成为一个开放包容,宣讲福音的教会。要全面贯彻梵二的理想,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必须坦诚,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正在踯躅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