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积极回应神父。用我们的母语读光荣颂、信经、天主经。各色人众,主日天同进一个圣殿,同领耶稣圣体,齐声高唱阿来路亚,真正体现了耶酥是葡萄树,我们是葡萄枝。我们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教友中的一些大学生用这样的话表达了他们的心声:“每一次青年团体的专场弥撒结束后,我们就盼着下周六活动能赶快到来。”
面对这种疑问,我们这里加以探讨:圣礼部于1973年在在几种情形中,更容易领圣体文件中,告诉我们教会因自古习惯,订定教友每日只能领一次圣体的法律,仍然有效,不可只因热心理由而忽略它。
我们要与圣父一同发声,向国家机构、国际组织以及全体信友发出沉痛的呼吁,请他们更热切地祈祷,祈求能找出那引导各民族走向和睦共处的正确道路。
一对夫妇在周末结束后分享说:我一直以为我们两口子感情挺好的,虽然吵架不曾间断,但是我从来没有当过真,每次吵架没过两天就和好了。通过写情书,看到她把每次吵架都放到心里,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忽略了她的感受。
此前看守所只接受心理咨询师入内探访,这次能接受我们教会人士前往探访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且巧的是,当时正遇温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也去那儿采访录制节目,他们的镜头里也录进了我们教会人士的身影。
极荣与至辱的完美结合,为我们显示了天主的救赎工程。短短的一周,天差地别的变化。
香港天主教徒团体「活水基金」在繁忙的观塘工业区开设中心,望能拓展福传领域。
教宗在念经前的讲话中自然谈到当天的瞻礼,他说,圣母始胎无染原罪瞻礼提醒我们,玛利亚是天主圣宠白白赐下的礼物,可是天主也得到她的完美回应与合作。
这就是小卒精神的最好写照,更是我们传福音时应当学习和具备的精神。近年来,中国基督新教在迅速发展,天主教大多在爬行,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教友人数只占全国总人数的千分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