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常常教训当儿女的应关心年老父母的生活。这样的教训是应该的。然而,儿女们满足了老人的物质需求后,谁来关心老人的灵魂呢?
欢喜一端的焦点就是让我们能够具有圣母那种主的婢女在这里,希望照你的话成就于我(路一38)的完全信赖和无条件承行主旨的谦卑服从精神;欢喜二端的中心则在于爱德的实践,应像圣母那样为近人服务,更重要的是把耶稣带给别人
耶稣劝告他的门徒说:“你们应先寻找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其余的自然都会加给你们”(玛6:33)“凡是因我的名,舍弃自己的家园、兄弟姐妹、双亲幼子和田产的,他们将会得到百倍报偿,并将享受永生”(玛19:29
,听“道”后不但不接受,反而“大笑之”,哈哈哈哈……“道”是什么狗屁东西,简直愚蠢透顶,愚昧,迷信,无知……耶稣的时代,耶稣就遇到了这样一些人,因此,耶稣就讲了“撒种子”的比喻,以提醒教育民众对“道”应有的态度
西开教堂的圣乐让人震撼,韩村的管弦乐让人震撼,若瑟残婴院的义工们让人震撼,北京的堂区建设发展让人震撼……震撼过后则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我们如何将这些震撼化为行动,为自己的堂区福传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首要的回应即为信德,那是「以猛力夺取天国」的信德(参阅:玛十一12),诚如圣保禄宗徒所言:「由于天主,基督成了我们的智慧、正义、圣化者和救赎者,正如经上所记载的:『凡要夸耀的,应因主而夸耀。』」
……应选择并采用教会所提供的方式和要素,按照人们和地区的情况,使信友更能主动地、完备地参与,并能获得精神效益。
因而他们的公益慈善事业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体性更能体现宗教的本质要求;而佛教和道教的社会主体性更强调心灵的救济,将报偿和荣耀归属于现实的行善者,因而他们的公益慈善事业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体性往往体现出宗教的应世需求
为此,我们应邀请一批有意度修会奉献生活的神父、修士和教友形成一个新兴的团体,以其帮助那些圣召缺乏的教区。
此外,教会也应怀有普世的胸襟,谨防“教会的本位主义、国家主义的本位主义,以及政治上的本位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