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正式宣布天使报喜节为全纳匝肋的公众假日。」纳匝肋新市长萨拉姆(AliSalam)于3月17日如此表示。
《加纳》原是加里肋亚一个小村落的名字,透过圣母的提示,耶稣在那里行了第一个神迹,把婚宴中的水变成美酒,把喜乐与平安带给所有的宾客。
这个加里肋亚谦卑的少女在《赞主曲》中表达的欣喜,今天成了全人类的赞美歌,歌颂上主垂顾了众生,谦卑的受造物,把他们接到天上,与祂在一起。上主垂顾卑微的人,使他们受到了举扬。
这篇苦路默想的中心思想告诉我们,耶稣走在加里肋亚和犹大满是灰尘的道路上,途中遇到身心受苦的人。最後,祂在哥耳哥达的丘陵上停了下来。天主的爱在这个地方达到极致,难以丈量。面对此景我们无言以对,内心茫然。
主日福音选自《玛窦福音》第14章,讲述耶稣步行加里肋亚海上的事迹。当时,门徒们遇逆风,刮得船只颠簸,他们以为迎面走来的耶稣是个妖怪,感到惊恐万分,耶稣便安慰他们说:「放心!是我。不必害怕!」
在谈到当天福音中所说的比拉多命令人杀死一些加里肋亚人和一座塔倒塌压死几名过路人这两个悲惨事件时,教宗说,人们仓促下定论,把不好的遭遇当作是天主的惩罚,耶稣却归还天主的真面貌:天主是美善的,决不爱邪恶。
教宗说,加里肋亚与耶路撒冷相比是个郊区,为外邦人徙居之地。耶稣在那里开始祂的宣讲说:“你们悔改吧!因为天国临近了”(17节)。教宗指出,这宣讲“就像一道穿越黑暗的皓光”。
他刚结束宣讲,从会堂出来,就到了西满伯多禄的家里,在那里治好伯多禄的岳母;然后傍晚,他重新出去到了城门,在那里他碰到很多病人和附魔的人,也治好了他们;第二天清晨,他一早起来,独自出去祈祷;最后他再上路,走遍加里肋亚
当耶稣离开纳匝肋,开始在巴勒斯坦各地公开传教时,他完全和唯一地关心他父亲的事业。
我特别接近没有武装的平民,他们遭到战乱不合理的打击,成了牺牲者,不论是被迫躲入防空洞生活的加里肋亚居民,或者广大的黎巴嫩人民,他们再次看到他们的国家被毁,被迫放弃一切,到他地寻找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