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临期的主要目的,是为庆祝天主施恩拯救人类奥迹,即天主救人的计划与其实施。这奥迹藉不同的时间在历史的过程中表现或揭示出来。这些历史事件透过礼仪的举行重现于今天,并导向未来,救赎奥迹全部完成的时刻。
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路23:34)耶稣谦卑自下,把自己作为奉献的羔羊,为我们每一个人做出了宽恕的榜样。宽恕是爱的条件和爱的基础,没有宽恕就没有爱。
《福音》充满了耶稣的这些举动,祂这么做是为了敦促门徒成长,成为天主子民的牧者」。耶稣喜欢跟群众在一起,「因为这也是普世救恩的象征」;宗徒却不喜欢群众,因为他们想要亲近上主,聆听上主的每一句话。
那是1968年的初春,天气乍暖微寒。我受礼泉县仪门寺会长杨生发的委托,带着全会人的渴盼,去四十华里以外的兴平请杨文波老神父为教友送弥撒行圣事。因为当时礼泉县仅有的兰哲益神父尚在铜川煤矿接受“改造”。
它不仅仅是口头宣讲教义,更是一种生活的见证,一份爱的分享。基督徒的生命本身,就应该是一封活生生的书信,让未认识天主的人,从我们身上看到基督的临在。
来自港澳和大陆的60多位政界、学界、教界代表参加了为期二天的研讨,一起探讨“中国天主教与社会的融合”课题。
:一、论文呈多视角、多地段、长时间段的特点;二、资料有新的发现,这在中外学者提交的论文中都有体现;三、学者们研究的成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体现了学者们的水平。
在光荣十字圣架庆日,教宗方济各在清晨弥撒的讲道中论及默观失败与耶稣的光荣。耶稣的十字架教导我们,生活中有失败也有成功,切莫害怕「困境」,因为困境将会得到十字架的光照,那是天主战胜邪恶的记号。
教宗鼓励人们展开新的对话,写道:「我紧急地呼吁,盼望大家能就如何体现地球的未来进行新的对话,所有人都应参与,因为我们经历环境的挑战,及人性的根源,它们涉及所有人,同时影响所有人。」
睽违20年后,我们迎接教宗方济各的到访。每次的教宗访问都是独一无二的,深受来访教宗的独特性格影响,以及国家、教会及世界局势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