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躺卧在路中央,连他那头金黄色的头发似乎也一丝不乱。他被送往医院,当天下午就去世了。车祸发生在学校门前的十字路口。汽车突然驶了过来,没有人发觉。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条通向真理的路竟如此崎岖,到处是密林沼泽、峡谷深涧,途中时而有狼虫虎豹追击,时而又有奇花异石拦阻,但这一切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他排除困难,勇往直前,一路跋山涉水,历尽了艰辛。
兄弟姐妹并肩携手同走圣召路,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景象;独生的子女,离别父母,踏上圣召征程,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把仅有的儿子或女儿毫不吝惜地交在天主手里,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慷慨奉献。
从福音的原文看,让主人生气的地方就是:“这三年来,我一直在这棵无花果树上找果子,竟找不到”(路13:7)。那该多么令人失望?
(格前15:19)然而,他却凭借自己的大能和无限神奇的天主性,逆转了自然规律,死后第三日,从坟墓中复活,且多次显现给门徒和众人(参阅路24章;格前15:4-8;宗1:3),借此坚固和振作我们对他的信赖。
恩尼什克(亚洲新闻)当地的复活节期间活动丰富精彩,包括拜苦路,祷告,讲座学习(主题为《不仅是肉体的禁欲》更是对《邪恶的拒绝》),「若有时间」,还有小市场来「给难民们提供食物,衣服和半价药品」。
这些苦涩指示出「更加崇敬天父的道路,有助于再次体尝祂仁慈傅油的力量」(参阅:路十五11-32)。
(路六36)在爱德之路上陪伴受苦者」。教宗的思绪转向病患在痛苦煎熬的道路上遇到的许多「爱德见证人」:这些人亲近病患,为他们的伤口敷上「安慰之油和希望的酒」。
初入修院,和那个时候的修士们一样为了奉献自己,追随吾主走天路,他们年少便吃了不少苦。修士们在杨院长(即后来周至教区杨主教)带领下,白天劳动,晚上学习,住通铺,吃大锅饭。
当天的福音叙述耶稣使纳因城寡妇的独子复活的事迹(参阅:路七11-17)。看到一个送葬的队伍,死者是“他母亲的独生子”,耶稣就“动了怜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