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男孩云和女孩利则拉如今就在一个基金会的帮助下读书生活。
二O一三年,在世界各地教区和修会神哲学院读书、接受培育的人数共计118,251人;二O一一年为120,616人,两年之内减少了2%。只有非洲例外,增加了1.5%。
读书到初三下学期的时候,我志愿修道,父亲反对,要我考高中,而自己决心非常大,一心向往,这样就在和父亲的争执与对修道的向往中,精力偏离了学业,最后高中没考上,修院也没去成(当时不满18岁也不能入修院),就连复读初三的入学考试都没成功
我们家家风严谨,祖父、父亲要求我们读书上进,我们兄弟姊妹也用这些来要求自己的下一代。改革开放之后,为了不让从祖父那里留下的法语传统丢失,父亲开始系统教授我们最小的妹妹法语。
蔺神父说,本来我们来美国是为读书,没想到在这里仍然可以服务来自祖国内地的兄弟姐妹们,并在学习期间,做些福传工作。(摄影:Michael)(欢迎提供和关注有关海外教会,尤其华人教会的牧灵福传动态报道。)
后来我在一所耶稣会大学读书时,接触到一位来自泰泽的修士,他们简朴的生活及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又查找了很多有关泰泽团体的资料,于是我在1988年到泰泽去作了义工,一年多的时间都是跟修士们生活在一起,祈祷
1984年,男会士在新竹教区建立会院,不久,于辅大附近有个培育读书修生的小住处。1996年,新竹芎林隐院额满分院,建立台北深坑加尔默罗隐修院;男会士拓展至新加坡。
就是你们这些日子正在准备庆祝的小耶稣诞生不久后,发生在白冷城无数婴孩们身上的悲剧,也是你们常常在电视新闻上看到的发生在巴勒斯坦、叙利亚、耶路撒冷、伊拉克、苏丹、索马里等地许多儿童们正在经历着的悲剧,更是无数本来也可以和你们一起读书
他在那里读书期间,著有诗集《三巴集》。他读完神学伦理学后,于1688年8月1日,由国籍罗文藻主教祝圣为司铎。晋铎后,吴渔山神父重回江南传教。当时该地教友众多,而神父稀少。
但李春平出国的愿望没有改变,通过朋友,李春平先是去英国留学,成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李春平谈及东西方文化差异时,用了“格格不入”这样的词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