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神长教友深入学习宗教政策、法律法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在教会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宣传,揭露邪教的歪理邪说,普及反邪教知识,积极为信友答疑解惑,严防邪教组织对教会的渗透
要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制化,推动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做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教,提升宗教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和水平。
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继19日发文《宗教建筑也要体现法治要求》之后,《浙江日报》5月20日再次在同样的版面位置(第三版新闻时评版面头部)就宗教建筑发表《规范宗教建筑并不妨碍宗教信仰自由》一文。
宗教界参与抗疫斗争中展现出来的大局观念、法治意识、科学态度、大爱精神,丰富了宗教界新时代爱国精神的内涵,是参与夺取抗击疫情全面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内在精神动力
最近,本网就有关中国的宗教法治的问题,对刘澎先生进行了专访,此次专访一共谈了十个问题,包含了刘澎先生对宗教法治及宗教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基本观点。以下是此次专访的记录稿。
声明中说:「奥巴马政府决定不再为禁止同性恋婚姻的联邦法律『维护婚姻法』辩护,并认为这项法律是违宪的,破坏了法治和三权分立制度。」
为此,全印基督教理事会强烈呼吁联邦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保护国家政权的非宗教性;成立克什米尔少数派委员会、保障当地的多元化、多文化和尊重法治社会。克什米尔地区的基督信仰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九世纪中叶。
这名仅有10个月大的男婴目前在伦敦住院,医生认定他已无法治癒,所以要拔除他的维生装置,避免所谓的无效治疗。然而,教宗呼吁要倾听病童父母的意愿。
为了遏止类似的现象,需要提高标准,把「法治国家和基本人权」列入考量,并且「谨慎遵循国际法律」。事实上,打击恐怖主义的措施一旦妨碍人们取得迫切所需的合法人道援助,便会衍生其它诸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