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遂和大家一起去吃饭,正巧碰到几个孩子手里拿着圣诞礼物,头上戴着圣诞帽,欢蹦跳跃着回家,其中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引起了神父的注意,这不是小若望的妹妹吗?小若望怎么过的圣诞节?
你们听听这妇人之言背後的恶意:你就是这样统治以色列的吗?只管起来吃饭,心情愉快,我必将依次勒耳人纳波特的葡萄园交给你(7节)。她把重点放在国王的威望和权力上,在她看来,王权因纳波特的拒绝而被质疑。
母亲问大婶说:如果我不信,可以去教堂看看吗?可以呀!想到这里,母亲马上领着女儿谭福银去找大婶,然后一同去了松树嘴子教堂。
同时也为那个死刑犯的亡灵祈祷,他虽然最终得到了应有的下场,但他在临死前竭力为替他冤死的人洗刷了冤情,这难道不是慈悲的天主在做工,令这个作恶多端的罪犯幡然悔过吗?
也就是说,我们在他内有真正的平安吗?有他在,我还在担心害怕什么?所有的担心都是对主的不信任,不敢把自己交付于慈悲的主。
接着问,您看得到吗?教宗答道,我伟大的导师本笃(教宗)教导了我该怎样做。如果天主先召叫了我,我会在天上看到。希望不是从地狱……。但一定是符合天主教教义的。
您听说过耶稣吗,您信耶稣吧!他马上说:我不信。我们这里有一家信耶稣的。村子里的人因着那一个家庭对耶稣并无好感,对基督徒都有负面看法。他们认为,信耶稣就要放弃生活,变成要饭的。
如果我们在福传中用了大量的语言去渲染耶稣如何受苦受累外出传道,如何被恶人污蔑毁谤,如何被士兵捉拿、鞭打、戴茨冠,如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不与耶稣的神性联系起来,则就本末倒置了,一个普通的犯人不是也同样有可能要受这么多的苦吗?
向杜大哥问好后,我说话,他一直爱搭不理,于是我坐在他的旁边问:大哥,您不想说话,能听我说话吗?他点点头。我拿出手机给他讲我们养老院老人们的故事,也让他从手机里看照片。
我问她:你回过国吗?她说:原来不方便,这几年回去了几次,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我说:感觉如何?她说:好呀!祖国好,我们就好!爸爸在世的时候多次对我们说,不要丢掉信仰,不要忘了根。祖国好,我们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