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解释道,“这些小光点是夫妻忠于彼此的感情、孩童纯真的喜乐、青年的热情、对老人的关爱”。教宗接着邀请在场青年反省:你们是否照顾老人?你们去探望祖父母吗?你们在生活中慷慨吗?你们对穷人行爱德吗?
大圣若瑟为了挽救孩童耶稣的性命,被迫举家逃往埃及;下列的祈祷文,受他为人的榜样所启发,我想以此祈祷文结束本文告。
也许,旅行中,循着当年柏格理的足迹,能让您仿佛置身百年之前,看到信仰在苗家初传时的影像——一个高鼻碧眼的外国人与身着布衣蓝衫的苗族孩童在夕阳下游戏欢笑…&hellip
我欣喜以至有些胆怯,在树林里也是一样,人们抖落岁月如蛇脱旧皮,无论身处生命的哪一阶段,都会心如孩童。在森林中,有永恒的青春。
为何有如此多的苦难要临到无辜的大人与孩童头上呢?当他们设法进入某些别的地方,门就向他们关闭了。他们停留在边境上,因为许多门户和许多心灵都关闭了。今天,这些移民饥寒交迫,被关在门外进不去,得不到接纳。
愿复活的基督为那些孩童和年长者带来新生命的果实,前者由於战争和饥荒在成长时期看不到希望,而且缺乏教育和医疗照护;後者被自私文化所丢弃,被视为「无生产力」者而遭到遗弃。
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一个教友,是个属神的人;可是孩童时代,关于信仰却很迷茫。虽然在家里,经常会进教堂祈祷,参与弥撒,学要理,可是这些东西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更像是一种负担。
两个孩童踢皮球,妇人牵狗散步,咖啡馆有人晚餐,在克吕尼,这种慢节奏使人平静。群鸟飞起掠过教堂顶部,钟声阵阵。也有飞车党,飞驰而过,随即寂静。慢与静使人感觉到生活的真相就是如此。
从寒意料峭的初春,到酷暑盛夏,上有七十多岁的老人,下有十几岁的孩童,不约而同到堂里干活,即使六七月农活最忙的季节也没缺过人手。在这期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好教友。
牧童、工匠、面包师傅、音乐家、提著水壶的妇女和玩耍的孩童」,代表了「日常生活中的圣德,以及每天非凡行事的喜乐」。「当耶稣与我们分享祂天主性的生命时,我们便能每天以非凡的方式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