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提到:“李益设防妻之计,常撒冷灰;志坚送妇之词,任撩新发。”
但印度德肋撒修女以她在爱中行走的感受认为:“我渴”是主耶稣代表古往今来所有苦难者向人类发出的一声需要爱的呼喊。因此,每一个基督徒必须时刻倾听这个世界正在高喊“我渴”的声音。
教宗谈到德肋撒修女,她清楚知道对食粮、兄弟情谊和对天主的渴望。她的一生依靠两个不可分割的支柱:即在圣体圣事和在穷人中降生成人的耶稣。德肋撒修女在圣体圣事和穷人中与耶稣相遇。
首先,玛利亚是行走的人,从纳匝肋来到犹大山区探望她的表姐依撒伯尔。教宗指出,这是《圣经》叙述玛利亚的首次旅程。
为了让教友们能延续性地学习圣经,继续邀请了中南神哲学院圣经教授吕守德神父讲解《依撒意亚先知书》,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圣经老师贾志录神父讲授《玛窦福音》。
正如教宗方济各多次提醒我们的,如果我们效法善心撒玛黎雅人的表样,那就真的很有意义。如果你度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方式,过著“不浪费、不丢弃的生活”,就有其价值。何为上主需要的守斋?
教宗注视着这些被光照耀的面容,向自称基督徒的任何一颗心点出他们的名字:我可像基勒乃人那样,忙碌一天后却善意帮上主背十字架?我可像那些勇敢的妇女,像耶稣的妈妈,在那里默默地悲伤?
他引用阿尔勒的圣凯撒利亚的话,把天主子民比作一只饥饿想吃奶的小牛犊,但是母牛似乎抑制住奶:那么,小牛做什么呢?它用鼻子碰触母牛的乳房,以便有奶吃。这是一幅非常美的图像!
――希勒尔《神父们的伦理学》第1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各宗教团体都创办了自己的媒体(报纸、期刊、网站等),这些属于宗教团体的文化事业,成为人们了解当代中国宗教发展的一扇窗口。
我最喜爱的作品:里昂的圣依勒内的著作中说,所有各教会都必须与罗马教会和谐。这正因为罗马教会是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它建立在伯多禄和保禄身上。这是我们的观点,也是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