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呆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着老人为这个乞丐所做的一切,是那么的自然,不紧不慢,从容、淡定,好像爷孙俩似的。
圣召则是三位新神父共同关注的话题,他们都来自老教友家庭,从小受到老神父们的鼓励和引导,圣召的种子早早地就播撒在心田,才使他们长大后回应天主的召叫,踏上修道之路。
有些老教友说起拉丁弥撒,常说不知神父在念什么,而神父又背向会众,只看到神父的背面。但是,这些缺点,竟变成年青人口中的优点,就是有神秘感。
我来自衡水农村,从小长在一个老教友家庭,自然也算是一个老教友。我从父母手里接受信仰很长时间,但直到大学才在我手里成长,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们给予了我最好的东西,却迟迟没有告诉我它如何美好。
座谈会上神父们尊称这些老人为校友、前辈,表扬他们在离开修院后仍然全心全意跟随主、信赖主、侍奉主,在各种艰难困苦情况下都没有忘记自己曾经修过道,因而,成为信仰生活中教友的的榜样。
28日适逢九九重阳节,在本堂苏神父的策划下,与六位门徒班学员生日同贺,可谓双喜临门,苏神父特邀了本堂区70岁以上老人27位坐于台上,学员们以手语、歌曲、舞蹈等节目为老人们送上了节日的特别祝福,并派发了每人一份精美的礼品
亲见过一位老神父处理一位刁蛮来访者的场景。那位刁蛮者来到神父的堂区,见了神父,先入为主地说到:神父!我拜访您,可是我不是信教的,我不信基督教,您绝不能叫我作基督徒!
在那段时间内,老神父经常遭受莫名的批斗,承受了很多身心痛苦。文革开始后,1966年9月,75岁的老杨神父,先被遣返至范圪垯,后回至没有教友的杨官庄老家。
「事实上,我们可以在耶稣话语的启发下,把这问题倒过来看,发现老年所蕴含的使命。」这是因为老年非但不妨碍耶稣所说的「由上而生」,反而成了使它闪耀发光的恰当时期,消除人们对生命的误解。
如:宋志云会长和李夙林教友,她们原来都有很严重的病苦,后来她们不顾自己的病,一心投入福传,用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到省内外许多地方去宣传福音,看望贫困老人和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