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生命的正确态度,相反於罪所带来的死亡苦果。因此,慈悲显然绝非天真烂漫,绝不忽视罪恶;慈悲考虑的是生命多麽短暂,以及仍有善事有待完成」。
只有这种爱才能战胜且不断地战胜我们的敌手:罪恶,死亡和恐惧。我们喜悦地承认祂所施行的仁政。然而,如果我们不把上主作为我们生活的主,不接纳祂的统治方式,我们很难相信耶稣就是普世的君王、历史的中心。
张学良将军以这段经文作为墓志铭,体现出他对死亡的豁达,对信仰的深刻理解、虔诚追随。是十字架上的爱,伴随他走过壮志未酬、风雨沧桑的后半生,是十字架上的爱伴随他走向幸福的永生。
因为她对孩子的那一份爱,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她宁可献出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孩子生下来。这孩子生下来,取了和母亲一样的名字。一周后,珍安娜就过世了,年仅39岁。
我妈妈不接受这六个月的期限,她不能接受爸爸会很快死亡这件事。既然医生在专业方面预估的确是有根据的诊断,那她只能祈求天主了。我妈妈的信德,让我目睹天主如何怜爱世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增强了信德。
即是他被圣神领往旷野、四十天四十夜禁食、战胜魔鬼试探的过程(玛4:1-11);教会之所以将此称为四旬期而置于礼仪年复活期之前,也正是为了让普世信友练习成为基督门徒当做的精神准备,知悉耶稣的复活乃是与他的苦难死亡分不开的
前一阵子,与丈夫聊天,说到了死亡。问他:未来有一天,你也必须面对亲人离世,你会跪拜,磕头吗?丈夫答:有可能会,如果当时的我,认为下跪磕头最能表达我的哀思,我会这么做。
但是基督徒必须要明白爱情、财富、权利、地位、美誉这些东西既不能延长人的生命,也不能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摆脱出来。由此看来现实世界并不能满足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人生需要有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这些教导竟然这样具有权威,使人愿意以身试法;这些教训竟然如此具有深度,使人愿意全心跟随,因为眼前的这位君王曾经不只是宣讲,而且身体力行,他曾经为我降生、受苦、死亡及复活。
为了被宣布为殉道,死亡不能是自己寻求的。他正是一例。虽然有人曾经警告过他可能会发生危险,但卡迈勒·哈格信任天主的庇佑和圣母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