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讯息。一方面,这让几乎每位服刑人,以及所有相关人士,例如受害者和工作人员,都得到了关怀。另一方面,这也让他们觉得教会是每个人的家,天主接纳众人!在家里接待客人是最伟大的举动。
缺乏自由是最严厉的惩罚措施,因为自由与人密切相关。然而,希望不能减少。实际上,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代价是一回事,渴求希望是另一回事,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遏制这种渴求。
它就这样把苹果推销给你,你也买了它的账;最後它给你设下骗局,欺骗你,毁掉你的生命。‘可是,神父,我们怎样做才能不上魔鬼的当呢?’耶稣教导我们:绝不可理睬魔鬼。与魔鬼无法交谈。
教宗从他最关心的生态问题,即他的《愿祢受赞颂》通谕谈起。教宗首先赞赏科学家们的工作说,科学对於重建全球生态平衡的使命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
最後是盼望,我们期望天主俯听我们,扶助我们度过这些困难时刻。」教宗表示,托彼特和撒辣也经历了美好时刻,但这绝非小说的「幸福快乐结局」,而是「上主在磨难过後走近他们,拯救他们」。
这是教宗在暑假前最後一次有信友参礼的清晨弥撒。当天的第一篇读经取自《创世纪》,讲述亚巴郎听从天主离开故乡,动身前往应许的福地(十二1-9)。
耶稣在那些人中拣选了最糟糕的一位作祂的门徒。之後,玛窦邀请耶稣与他的整个群体吃午饭,十分地喜悦。法利塞人自命义人,评断每个人,批评耶稣与这帮人在一起。主耶稣却说:我来不是为了义人,而是为了罪人。
文章阐明,这奇怪的大公运动最危险的愿景在於它的排外观点和伊斯兰恐惧症,以及竪起围墙和净化驱逐。这种思想与教宗方济各鼓励的大公运动具有天壤之别。
教宗解释说,一如在旧约时代,最贫穷的人是寡妇、孤儿和外地人。耶稣有细察的能力,因为祂用心看事情,拥有一颗怜悯的心。教宗首先解释怜悯说,怜悯是情感的触动,是发自心灵、五内的一种感觉,它触及一切。
谁若想以逻辑公式谈论子民,他就会陷入一种带有启蒙运动和自由主义,甚或‘民众主义’色彩的意识形态,最後把子民封闭在一个意识形态的公式内。子民属於一种奥秘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