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位三世纪对圣经很有研究的教父奥利振经常给信友一章一章地讲解圣经,所以他留下了很多著名的道理。
可是我们还是会面临着一个诱惑,那就是我们在传福音的时候常常有图己利的思想。可能起初是为主工作,后来慢慢地可能会成为自我服侍,例如:追求声誉、地位、贪求物质的享受等等,让我们偏离了福传的本质。
16世纪神学家奥利振说:爱心的债永远随着我。故此,我们要天天彼此相劝,凡事互相包容。当以爱己之心去爱人,责人之心来责己。
参观了仁爱会总会院朝拜了1830年圣母显现地,瞻仰了圣女加大利纳拉布莱没有腐烂的遗体圣髑。攀登致命山,在白色的圣心大教堂举行弥撒。
出狱后的十几年如一日,为教会福传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弥撒献仪款项全部上交教会,留下的是名,失去的是利。得到的是天主,抛弃的是罪恶。
「其国人东来者,大都聪明特达之士,意专行教,不求禄利,其所著书,为华人所未道,故一时好异者,咸尚之。而士大夫如徐光启、李之藻辈,首好其说,且为润色其文词,故其教骤兴。」
这些作家大都是德高望重的人,他们中有很多人是主教,或是神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演讲家,例如欧瑟伯、戴尔都良、奥利振、依勒内、奥斯定、亚大纳削等人。这些人教会惯常尊称他们为教父。
李露献修女则给我们讲了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情:“昨天晚上(3月11日),一个名叫陈利的小女孩的爸爸生病了,就给爱心组的一位教友打了电话,那位教友立即和另外几位爱心组的教友去小女孩的家探望了她的爸爸。”
据赵老师讲,他们当年在茨中工作队的时候,村里还有不少叫玛利、保禄的,都是当年传教士留下的痕迹。稻糠想,如今的茨中村相对其他村落更开放更文明些,这应该和当年传教士的开化有一定关系吧。
理事厅教堂是典型的拉丁十字巴西利卡(basilica的意思即是长方形会堂),是非常早期的教堂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