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日课时你有没有全神贯注,用心咏唱;还是流于形式不思不想。默想,你充分准备了吗?认真细读圣经了吗?或是奋笔疾书,还是惚兮恍兮,不知所为?
有一个教友许下每月为炼灵做一台弥撒,有一回她没有钱了,仅有自己的吃饭钱,如果做了弥撒,就得饿肚子,但她还是为一个炼狱灵魂献了弥撒,晚上那位圣人显现给她说:因她的那台弥撒,天主赏赐他提前升了天堂,特来感谢
还是要受他斥责?他把我与那司祭和肋未人并列,还是把我和那好心的撒玛黎雅人相媲美?换言之,我如果看到有急难者求救,我是立即伸出援手,还是不闻不问?
最近在“信德”上看到名为《司祭和祭司大不相同》的文章(10.20第38期),不由得让我想起在教会内广为流传的一些同类文章,《神父不是神甫》、《到底是阿门还是阿们》等等。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管风吹雨打,还是雪虐风嚎,它每天照样都在五更时分划破拂晓,将世间万物从沉睡中唤醒,一唱雄鸡天下白,雄鸡守时、守信的表现,难道不该成为人们的楷模么?
当时,什么都不懂的我,瞬间就急了,克制了再克制,嗓子一阵疼,还是哽咽了。我说:我爸爸生前东奔西波,为了我们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他没享受过一天。现在不在了,还是在地狱里,继续受苦,永远受苦?
而世俗则凭一个人的档案材料评判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一个单位就可以决定该录用他还是不该录用。
譬如无论从《道德经》中的“万物一体”思想、《佛经》中的“依正庄严”理论,还是《可兰经》与《圣经》中“珍惜、照顾万物”的训喻,我们都不难发现古老的环保意识。
画面显示,俩人都没戴口罩,而且还是面对面,离的很近。
让我们暂且放下这个话题,试问谁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语诗人(诗人可谓最热衷于追求美的人):是威廉∙莎士比亚,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还是乔治∙戈登∙拜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