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以茂密的森林地带为主,人们多靠农业生产为生、用烧木材的灰烬为土地施肥、种植农作物。此外,当地还没有流动水源。他们不仅被当局遗忘了,还经常遭到越人强占他们的土地。
不知是社会环境使人忧心,还是自身太过敏感、考虑太多、杞人忧天呢?
他在日常的教导中,不断请信友们宣扬救赎人类的十字架的福音,为以善战胜恶的爱做见证。
教宗强调,信德使人行走;信德的革新是同情受苦者,推倒使人相隔的围墙,播撒修和的种子。弥撒选读的福音叙述圣母往见表姐依撒伯尔的事迹(路一39-55),教宗以这段福音为起点来发挥他的弥撒讲道。
当天的第一篇读经取自《依撒意亚先知书》,向悲伤绝望的地方宣报救恩的来临:那是人远离天主的绝望处境,但这救恩所宣报的便是上主的来临,使一切有所改变;上主紧紧抓住人,「使他重新再造」。
教宗以《圣咏》第104篇,赞美造物主的诗歌展开他的弥撒讲道。天父工作是为了这美妙的受造界;天父与祂的儿子工作是为了再创造。那麽,天主为什麽创造世界呢?
在念经前的讲话中,他讲解主日福音,论述人的归属。在主日福音中,耶稣被问及可不可以给罗马皇帝纳税(玛廿二15-21)。
因此,耶稣既是天主也是人,祂从圣母取得的肉身如今仍是祂的肉身,而且永远都将是。天主之母的称呼是要我们谨记:天主接近人类,如同一个婴儿接近怀抱他的母亲那样。
相反地,耶稣的教导使人感到惊奇,触动人心。给予权威的恰恰是亲近,耶稣有权威,因为祂亲近人,了解人们的问题、痛苦和罪过。耶稣亲近人,了解人;以祂的亲近接纳、治癒和教导人。
当天恭读第二篇读经的是一位运用盲文的年迈视障人士,参礼者包括雷比比亚监狱的一些更生人和「半自由」的服刑人。教宗在讲道中鼓励众人,在考验中始终记得耶稣,并一生听从祂的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