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认为,教会对生态议题并不勤于介入和表达立场,也许将之视为只是环保主义者的议题。这种看法并不正确。《愿祢受赞颂》通谕不是在谈绿色或环保主义,而是谈社会问题,是天主教会向世界谈论的重要思想。
他是个基要主义者。天主将他由此解救出来;天主却未使他免去诸多软弱和困境:使徒工作的辛劳、身体上的病痛、遭受暴行和迫害,以及遇到翻船和饥渴,这些使他的福传使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教宗期勉学生「不做死守根基的传统主义者」,而是「从根基汲取养分,好能成长、前行,在人生中冒险」。教宗省思的最后一个关键词是「服务」。天主教圣心大学百年来「在多个机会上展现出它忠诚地为教会和社会服务」。
她生于1904年,死于1964年,是位社会工作者、作家和神秘主义者,在巴黎郊区贫穷的工人中生活了三十多年。
我相信,即使一个世俗主义者,即使一个远离天主的人,当他谈到一位司铎时,或者当他真正要向神父谈心时,他所寻找的一定是一位天主的人。
任何试图修改亵渎法的举动,都会立即被极端主义者的「领袖」煽动,与反美情绪混在一起。这些领袖认为是美国指使进行这些改革。不过,塔西尔遇害带来的真实信息,就是社会缺乏容忍,现在已蔓延至国家本身的建制中。
教宗方济各8月16日上午在首尔的光化门,为朝鲜民族首批殉道者主持列真福品弥撒,在祭台上举扬了尹持忠和其他123位殉道同伴的圣德。教宗以这台弥撒开启了他在韩国第3天的牧灵访问活动。
可是,卢德执意要陪伴孤苦无依的老婆婆:你到哪里去,我也要到哪里去;你住在哪里,我也住在哪里;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天主,就是我的天主;你死在哪里,我也死在哪里,埋在哪里(卢1:16-17)。
教宗说:耶稣将这一丰富总体的表达用在自己身上,为显示祂默西亚身份的真实性质,即祂面向整个人类和每个人的使命,超越民族、国家和宗教的各种本位主义。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宗教、民族还有风俗生活习惯等等,互相尊重互相融合的一个问题,如果不同的文化民族能够象梵二文献大公精神一样互相尊重,这样,这些问题就有一个入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