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圣经旧约第一个记载人类要获得救恩喜讯的「原始福音」中,表示厄娃是玛利亚的预像。
走进教堂,甚为惊讶,因为这座圣堂右边十字架上的耶稣圣象竟是如此的生动感人,他神情落寞且痛苦万分,双眼望着天,为我们世人的罪过祈求天父的宽恕。在他旁边的圣母像,更是栩栩如生,美丽动人。
教宗接着说,上主宽恕我们也体现了祂的正义,因为祂来,是为了拯救和宽恕我们,像父亲怜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来接纳我们:上主怜爱那些敬畏自己、寻求自己的人,祂始终以怜爱理解我们,愿意赐给我们唯独祂能赐予的和平。
圣父在《家庭团体劝谕》中也说过:“家庭的首要工作是忠信的生活在共融的事实中,不断致力发展一个真正人的团体,此任务的内在原则,持久的力量和最终目标就是爱,没有爱,无法成为一个人的团体,同样没有爱,家庭无法像一个人的团体能生活
而不是当自己获得某个地位後,就虚伪地在安逸中度日,像耶稣所说的法利塞人那样,为了让他人看见而在广场上走来走去。这是两个图像,两种基督徒形象,两种神父形象,两种修女形象。
福音的本质和耶稣基督所要求的是服事,做服事的人,不止步,始终向前迈进,具有忘我精神,而不是当自己获得某个地位后,就虚伪地在安逸中度日,像耶稣所说的法利塞人那样,为了让他人看见而在广场上走来走去。
青年们前来克拉科夫,无论在布沃涅公园还是慈悲营地,都会看到慈悲耶稣的目光。我们希望,藉着注视慈悲的耶稣,像圣多默那样触摸祂的创伤,我们的生命能获得救赎,内心平安。这正是世青节的讯息。
耶稣教导我们,发号施令的人应该是服事他人的人。谁想为首,他就得做众人的仆役。耶稣颠覆了世俗、世界的价值观。
教宗说:我们应该这样省思:我站在耶稣前的那一天会是怎样的?祂必会问我用祂赐给我的塔冷通做了哪些事;祂必会询问在祂撒种的时候,我的心灵如何:是路边,还是荆棘丛,一如撒种比喻中所说的。
当天的福音记载,法利赛人刻意试探耶稣,问祂:「许不许丈夫休妻?」(参阅:谷十1-12)教宗称这提问是「诡辩」,它「把信仰缩减成是或否」、「能或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