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是修会人士今天能为世界所作的基本见证:就是今生,从诞生到死亡这段时间的生命并不是全部,人被创造是为了更崇高、更持久的事物,人被造是为有朝一日来到天主面前,同他一起生活,同他在一起。
他以自己的死摧毁了死亡,以自己的复活给世人新的生命。耶稣现世生命最後的一个星期教会称之为苦难圣周。苦难圣周从圣枝主日开始,於圣周四开始的巴斯卦叁日庆典进入高峰,在圣周六耶稣复活守夜礼抵达颠峰。
保禄指出基督徒的正义是藉基督的死亡而得到的辩白与得救的状态。(格后5:21;罗5:16)天主的国是“圣神所赐的救恩、正义、平安、喜乐。”
死亡并不是最后的答案,所以十字架的讯息需要在新的境况中重新解释;它已为复活的光芒所彻底转变。 为了完成这种重新解释,初期的基督徒得益于一个这样的来源———圣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旧约”。
水、光、生命,这些是圣洗圣事的象征,这件圣事使人进入基督的死亡与复活中,让人脱离罪恶的奴役,赐给人永生”。
教宗解释说,基督将暴力转变为爱,将死亡变为生命:"这是转变的中心举动,只有这种转变才能更新世界…所有其它的转变是表面化的,无济于事。"因此需要把基督带到世界的大街小巷。
人民要的不是武器,而是粮食然而,对战争说「不」,需要对武器说「不」:「因为如果心思浮动且心灵受伤的人手中握有死亡的工具,他早晚会使用它。如果增加武器的制造、贩售和贸易,如何能谈论和平呢?」
耶稣会士必须具备文化适应能力,正如许多传教士在各大洲所做的那样。这就意味着耶稣会士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适当的语言和形式传教。这两大支柱是福音的本土化和文化的福音化。
而我们是以神哀矜和形哀矜将之化为具体行动,秉持一种接纳且温和的生活风格,能表达关怀、怜悯和温柔,在丢弃文化和冷漠文化中逆流而行。
河北信德文化研究所(FICS)与美国德宝大学(DePaulUniversity)合办的河北修会会长领导力培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