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心地善良,充满爱心,虔诚事主,把精力和重心都放在关爱那些贫穷、痛苦、患病之人身上,基督之爱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因为他说过: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患病的人;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悔改。(路5:27-32)与野兽在一起,我们与大自然和谐了吗?真正的保护环境了吗?睁开双眼看看我们身边的环境吧!
事实上,那些忍饥挨饿、因过度营养不良或有害食物而患病甚至死亡的男男女女的面容,才是这件盛事的真正主角。教宗谈到圣若望保禄二世1992年在粮农组织关於粮食会议上发言时谈及的充裕的自相矛盾现象。
天主教教理纲要459条上说:对于父母、儿女应予以尊重(孝道),知恩感恩、温顺和服从听命……在父母处于穷困、患病、孤独或年老时,成年的子女应尽伦理道德和物质方面协助之责任。
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并非在生病的几年里才关心患病者。他成为伯多禄继承人后不久,就在1985年创立圣座医疗牧灵委员会,稍后又成立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基金会,专门为贫穷国家的病患服务。
他一有时间就走访教友家庭,或者患病教友,并亲自为他们送圣体。
姥爷对亲人关爱甚多,当年母亲患病,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直至自己的母亲安息主怀。多年之后,姥姥病重,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他亦是悉心地照顾多年,直至姥姥走到生命的尽头。
伍执事表示,来这里的人不少是行动不便或患病,治疗祈祷令他们勇于面对病患。伍永鸿指出,服务回应教宗提醒信徒要向外传福音,信徒走出圣堂,服务外教及基层人士。
之前,袁安平神父组织堂区各个团体——义工团、堂管组、乐队、锣鼓队,一起探望慰问本堂区常年患病者及年长者,给他们送去了慰问品,并降福他们。
凡因患病或年老而不能进堂参加礼仪的信友,他们在心灵上参与一台弥撒时,也能获得大赦。这一切都令人得到鼓舞。问:祈祷、守斋、行哀矜,是四旬期中的传统行动。请您谈谈这三个行动的深刻意义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