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以当地文化背景探索一种共识的理念–即是礼仪本土化的教理基础.文化背景(CulturalBackground)认识礼仪对团体的重要性–海外华人团体的存在有赖对文化的认同和对共同信仰的牧养
今年是父母结婚五十周年,值此金婚纪念之际,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把父亲在信仰上的点滴进步与些许的变化,在此与大家分享。以感谢天主对我们全家的无限恩典!也希望父亲更能日进于德!
对于信仰有些人喜欢从纯理性入手,有些人喜欢从纯感性入手,如果理性能够融进感性的成分,好比骨中带肉那是更好不过的事。
接触信仰伊始,念珠就在信仰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试问哪个教友没有至少一串玫瑰经念珠呢?老教友们甚至会有好几串不同式样和材质的念珠吧!圣母之泪念珠我的第一串念珠是自己做的。
看到李大哥的言表,看到他的信仰人生这样充实,使我们全家人对天主教有了很好的印象。我不知从哪里来的愿望,决心带领全家人去教堂,和李大哥一样成为基督徒。
二、朋友圈子扩大了好多,信息广泛,自然知识面就增加很多,并且因为大家有信仰,爱主爱人,不会欺骗人的,相互信任,大家真诚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勉励。
EWTN/“信德”:新近选举出的国会成员包括在参议院工作的第一位佛教徒,和第一位在议会工作的印度教徒,这位印度教徒同时也是国会的第一位印度教成员,她说作为一位印度教徒她的信仰在整个国会中从未出现过的,在国会中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持续保持着增长
出生在天主教家庭,从小受洗,信仰一直很虔诚。 林语堂(1895-1976年)于清光绪21年10月10日生于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平和)一个基督教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法国德乃脱,曾对300位近代科学家的宗教信仰作了调查(以著作为依据),除38位著作遗失,或著作中未讨论信仰外,其余262位中有242位信天主(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占92%(15位中间派占6%。
初到黑龙江时,正是文革时期,不敢公开信仰。后来改革开放,信仰自由了,这样,我的叔伯孙女,看到我们的家庭被魔鬼闹得不像个样子,就和我老伴说:“你信天主吧!天主会为你们家驱走魔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