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解释道,依纳爵感觉道自己内心的想法产生了变化,他开始注意到差异。在他的自传中,圣人指出,当他想到世界上的事情时,他感到很愉悦,但后来,他感到空虚和失望。
同时也告诉我们行进在人世旅途的芸芸众生,应尽力采取适合自己身份处境的补罪、修德、立功、成圣的最佳方式亲近天主,荣主救灵。而不是千篇一律,非按他人的“模式”进行。
被丈夫遗弃的小殷身患癌症,孤单无人照料,她近一个月时间日夜守护在其身旁,精心喂食,为其清洗身体和脏物,死后无钱安葬,她就同老伴商量,老伴出面找单位捐款3000元,缺口由自己补齐,较好地安排了小殷的后事。
“他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斐2:6)这才是谦卑呀!伯多禄这样评论耶稣,说:“他受辱骂,却不还骂;他受虐待,却不报复,只将自己交给那照正义行审判的天主。”
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地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从何时起,一个少年开始学着嘲笑天真了,开始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脸红了?Rita喜爱童话。我则很多很多年不读童话了。
教宗在弥撒中讲道时说:耶稣是“生命的食粮”,是支持人在世上旅程的食粮,而圣体圣事奥秘则是“基督奉献自己的恩典,向我们揭示了天主对每一个人的无限的大爱”。
求免去我的忧烦焦虑和痛苦,赏给我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吧……”在颤动着微光的居所,一个人这样饱含激情地祈祷着:“天主,我像一盏快要熄灭在虚无中的灯,常常感到艰辛和恐惧,但我了解你是我生命的保证,我爱你!
圣巴西略年轻时在希腊雅典和君士坦丁堡接受良师的教育,但他不满足于世俗的成就,发现自己浪费很多生命在虚荣上,于是受到耶稣基督的吸引,醉心于他的福音,决心献身于隐修生活,专务祈祷,默想圣经和教父们的著作,并从事爱德的工作
可见,本主日弥撒福音中所记载的话,是耶稣说给自己的门徒们听的,但是他讲这些话时,也有法利塞人在场旁听,并且表示了他们的反应。
天主的仆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他的通谕Fidesetratio重申过:‘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去追求:他们追求真理,寻找一个可以值得自己信赖的人"(第三十三号):贤士们在白冷的婴儿身上找到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