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勇敢、富有、俊美、伶利或是善写善唱,手艺精巧,有人去打听;但是怎样神贫,怎样忍耐、善良,怎样热切专务内修,倒没有人提起”(《师主篇》卷三第三十一章5节)。
此前,以色列人与周围民族的信念没有区别,认为死亡永远终止了生命,无论善人和恶人最后都要进入一个“万人坑”而了却一生。不过,以色列人“与其他民族不同”,虽然如此,他们“仍相信天主的仁慈和爱”。
当天上午9点多,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蒙主恩召,教宗方济各在讲道中怀着感伤和感激之情,感谢天主“为教会和世界”赐下了本笃十六世,并为他所完成的一切善,“特别是为他的信德与祈祷见证,尤其是在近几年引退生活中的种种
教宗指出:“在耶稣善牧面前,我们明白我们不是部落首领,而是富有同情及慈悲的牧者;不是民众的主人,而是屈膝弯腰为兄弟姐妹洗脚的仆人;不是管理世上财物的世俗机构,而是天主子女的团体。”
善道圣母隐修院的修女写于善道圣母隐修院心脏的"合唱"中当圣方济各和圣女加辣吸引了众多渴求真理和福音的男女时,那是在1100年的末期和1200年的初期,当时的传记作者用这样的话来框定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和精神形势下的使命
的确,为了宣讲只是见证善还不够,也需要懂得忍受恶。我们要切记:为了宣讲只是见证善还不够,也需要懂得忍受恶,这很重要。一名基督徒既要行善,也要忍受恶。两者并驾齐驱,生活便是如此。
二月祈祷意向:为心理障碍人士不会受到排斥,并得到尊重;得到充满爱的帮助,从而善度使他们在身心和社会上都充满尊严的生活祈祷。
他们即使来自非常不同的环境,性格也大异其趣,但都表示深信信仰能够拓展前途,而在目前不同文化的相会,甚至是迫在眉睫的文化冲突中,基督信仰那股有助于缔造和平与重新治愈创伤的内在力量仍然生活在我们的人们心中,以善的力量影响未来
教宗说:“过去几个主日,圣史路加提供给我们几个反省的数据,这些数据谈及过度眷恋金钱财物,阻碍我们善度爱天主和爱人的事物的危险。
善是什么?伦理学上说:善就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为。而悲悯,顾名思义,就是悲天悯人,是一种源于同情又高于同情的博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