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询问教宗:面对儿童遭受的苦难我们如何叫人相信上主呢?教宗坦言他无法为儿童的苦难找到合理的解释。他告诉达尼奥,只有在那些为你好和支持你的人的爱中才能找到一丝解释。
在选自《罗马人书》的第一篇读经中,圣保禄也强调了生命的张力:虽然有苦楚,却无法与那将来在我们身上显示的光荣相比拟。这是一种苦楚和光荣之间的张力。实际上,在这张力中存在一种对天国光荣显扬的热切期待。
雍正二年(1724)教难开始后,教友们为了应对外来的压力,私下团聚在一起生活,共同祈祷,以教友(教内的朋友)相称呼。
堂区教友在这两天,一大早就来到圣堂,相聚在天主面前,同声诵念谢恩经文以及排队办神工,认罪悔过,为新的一年、四旬期作心灵的预备。塘角君王堂的感恩弥撒,由朱才龙神父主持,百岁高龄的张振华神父共祭。
这一切让人感到,至少台湾当局和西方一些人真的相信中梵建交已经势在必行了。台湾当局着急,这可以理解。
第二个提问关乎个人主义,它使教会的肢体相隔离。教宗指出,有必要极力促使人们重新面对现实,而且迫切需要重视民间热心敬礼,因为「团体、团体的灵修使我们得到医治」。
灵修,就是不断练习除去那些与天主美善相悖逆的丑习陋行,修剪那些与荣主救灵关系不大、白白浪费宝贵时间和恩宠的兴趣爱好等不规范的疯长枝条。
宽恕的爱并不否认恶行,而是拒绝把罪恶与作恶的人相等同;那个人仍然值得爱,仍然能够改变他的生活。这样一种对一切都抱有希望的爱常常使经历了它的人有可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教宗因此邀请每位基督信徒“步武圣保禄的芳踪,在基督信仰所怀抱的希望上做个可靠的见证,因为圣保禄在和耶稣基督相会后,他的内在生命完全被天主的爱所改变。是耶稣基督在赋给生命意义。
甚至相反而大肆宣扬,唯恐天下不乱?……前者,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的人在教会内实在要不得;若仅是理解,还是不够的;最后者,是严重的错误做法,绝不可取!我想,我们首先应该诚挚地祈祷,求天主变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