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圣堂前的长楼梯则代表着「天上耶路撒冷」及「苦路」的意思,加上圣堂内简朴的砖墙及粗糙的木十字架,代表带领信友走向「加尔瓦略山」的道路。弥撒中有六位教友领受坚振圣事。
《文件》分为三大部分:与他们同行、他们的眼睛开了,以及他们随即动身(参阅:路廿四13-35)。第一部分与他们同行注意到青年生活的具体情况,强调学校和堂区的重要性。
教宗继续解释道:为了走上这条路,我们需要与近人建立关系,首先从天主借由耶稣基督所彰显的爱开始。这是一种召叫,要求我们迈向信实、慷慨和真实的美好。要想过这种生活,需要有一颗全新的心,让圣神居住的心。
祂若是叫你们走这条路,你们别收起船桨,却要信赖上主。你们切莫恐惧,它会使我们在上主指示的高峰前停滞不动。」
它的确切位置在漕溪北路蒲汇塘路西北一带,原来那里都是农地。1853年青浦蔡家湾孤儿院迁至土山湾,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主教传教士将土山削平,设立土山湾孤儿院,其址为蒲西路448号。
蔡元培每天天不亮就从南洋公学步行四、五里路来到马相伯土山湾的居处,早晨五点钟就来敲房门,马相伯称自己经常是在睡梦中被蔡元培唤醒的:“孑民已在外边低声喊叫‘相伯!相伯!’
在荡子的比喻中,父亲给长子也说了同样的话(路15:31)。“父亲”一词是要我们知道,如实地去这样生活,是一种邀请。从此,那种标志着人类罪恶的开始而妄想从罪恶中解脱出来的困惑,变成了现实。
福传之路没有止境,我们相信,只要怀着坚定的信念走下去,脚下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在此,我们衷心地祝愿他们百尺高杆,更进一步。同时也祝愿我们教会的明天更加辉煌美好!
那山地人回家,砍了一捆柴,走了三天的路,来到城里,把那一捆柴放在医生的脚下。他不知道现代的生活里,几乎已经没有“烧柴”这个项目了,他的礼物和辛苦成了笑柄。
他下决心成为一名大夫,可却识字无多,于是他跪下一遍遍地苦求:“慈悲为怀的天主,看耶稣的苦难和功劳,可怜我穷苦无知的罪人,赐予我智慧、恒心的圣宠神恩,助佑我一生以医为德,跟随吾主基督走天国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