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上他们支援过不少地方的教堂建设和不同修院的取暖费用,以及一些修生的读书费用等。看望、支持麻风病院和孤儿院也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老姑妈属于包办婚姻,很小即许配给人家,婚后她支持丈夫读书,但不久就被念大学的负心郎抛弃。因她孝敬公婆、勤劳和善、极有爱心,公婆和邻居舍不得她离开。
更感谢全国神长教友借定汉基金资助的恩人们几年来给予我的帮助,没有他们的资助我是不可能安心的坐在教室里满怀喜悦的读书,我也做到了尽我的努力,不负修会及贵方的厚望,认真的修完了所有的课程,收获多多受益匪浅。
为躲避日寇对抗战眷属的迫害,“七七事变”后姐妹俩隐性埋名来天津新亚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又先后考入圣功女中。直至抗战胜利,其父来天津为女儿恢复真面目。当时姐妹俩的身世,一时传为佳话。
因为,如果没有宗座传教善会的支持和赞助,我就不能得到在修院读书的奖学金。很遗憾,许多司铎和教友还不太了解宗座传教善会。
后来他们成为全村的孩子中学习最好的学生,村里人说:“我们的孩子学习不好,我们就集中全村的力量供他们三个读书。”全村人就这样一直把他们都送到大学深造。
太原教区现有25个堂区,教堂及祈祷所90余座,主教1人、助理主教1人,神父62人,执事2人,修女23人,在修院读书修生17人,教友人数8万余。
我的妈妈出身一个世世代代的天主教家庭,她从启蒙开始一直在教会学校读书。我们的直系亲属中没有一位神父和修女一直是妈妈遗憾的事情。
阳春三月出生的陆伯鸿,聪明颖悟,读书用功,18岁那年,金榜题名,考取秀才,为家人减去了沉重的徭役、劳役负担(清廷规定,秀才之家可以免去一定的徭役等苛捐杂税)。
早在赵庄小修院读书时,王神父就受到良好的中国文化熏陶,对古典文学拥有浓厚的兴趣,为日后的文学及哲学创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读大修院时,在《铎声》、《公教白话报》上常有文章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