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儿童也是温柔的同义词,他们用诗意般的目光看待生命,因为一颗温柔的心能感受事物,不限於将事件当作纯粹的物品来对待。儿童也意味着仍有微笑和哭泣的能力,这在许多成人身上却消失了。
耶稣的行为方式告诉我们,活水只能从诗意敏感之内心流溢,这是我们肖似他的精神标记。为什么我的内在时常感到枯竭与坚硬。
由此再联想人们常用的那一句极富诗意的流行语:“我们的明天将会更美好”,不禁对其产生了质疑。当然,其用意也在于鼓励人去战胜所面对的困难,但究竟会不会“如愿以偿”,则存在难以捉摸的变数。
或许我们给两个孩子取的名字也普通,也没有诗意,但融入了信仰的印记,愿姓名相伴他们活出信仰的真谛。
与福音对联的灵性诗意等相比,人们就会慷慨而公正地评说圣教对联高雅非凡、诗情画意、涵义深刻……举例而言,如书写在教堂大门上的圣堂对联:“福音遍传天下;恩典遍及人间”、“神恩浩大赐人间;主爱无限救万民”等等
诗意冷隽,孤高而有血性,具有屈原离骚的含意。渔山出身于常熟一户教外人家,父亲曾是明朝显宦,父在世时已为他完婚,并生有二子。
阴冷的天因为洋节而变得诗意而浪漫。我带着儿子,参加由外教阿曼达组织的圣诞活动:去西安市福利院慰问孤儿。 12点,校车载着大箱小包的电器、衣服、食品……一群欢乐的外国人,穿梭于城市马路上。
如果可能,对他们客气些,宽容些,让他们感受到爱与美丽——教堂建筑的美丽,圣歌的美丽,壁画和彩绘玻璃的美丽,讲道的美丽,以及每个人的美丽言语与行动,洋溢着诗意,传递出耶稣的问候。
当我们这样谈论自然时,我们的心灵感觉,清晰独特,诗意盎然。我们在感觉着多面的自然客体和谐完整的映像,正是这映像区分了伐木工手中的圆木与诗人心中的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