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暑假的要理学习,我们这群柿子沟的孩子并不抱什么希望,因为已经很久没有人来给我们教要理和唱经了。暑假的第三天,我正在睡午觉,突然被父亲叫醒:“快起来,教要理的修士来了!”
这几天在阅读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作者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之一。
小孩儿的成长,必然接受着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信仰就是这个孩子生命的一部分。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一个教友,是个属神的人;可是孩童时代,关于信仰却很迷茫。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一年前,一对教友夫妇收养了一个多脏器长在腹外的弃婴,孩子的脆弱生命牵动了众人的心。
信仰告诉我们,人肉身的生命来自父母,灵魂的生命来自天主。在生命的旅程中,肉身生命是有限的是物质的,所需求的也是有限的是物质的。
想一想,是呀,曾几何时,匆匆忙忙的步伐踏着每天紧张的生活节奏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主调,久而久之,似乎也忘却了跋涉于生命旅途中的理由。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命不在于保持分数;也不在于你有多少朋友,或者你如何的被接纳。它不在于这个周末你是否有计划抑或是独处;也与你是否谈过朋友,和谁谈朋友,谈了多少无关。生命不在于你吻过谁,也与性无关。
期待和梦想,都在这伏地的瞬间兑现,伏下去的是自己,立起来的将成为真正的与神零距离的合作者。这生命的蜕变,经历了多少选择,多少彷徨……伏身于地,是生命所做的选择。
可见如何找到这个“支点”,就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了。“作为当今修道人,之所以对修道生活感到枯燥、索然无味,是因为长期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支点。”